近年來,關于手機是否致癌的問題,尤其是在腦癌方面,科學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一份丹麥廣泛研究報告,即2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為手機不會導致腦癌的觀點提供了新證據。這一輪討論由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引發。今年5月,該研究中心發布報告稱,長期、高強度使用手機和其他無線通信設備可能增加患癌癥幾率。然而,這一結論隨即受到一些無線通信行業組織質疑。今年7月,英國癌癥研究所專門就此發布報告說,現有證據無法證明使用手機致癌。
丹麥癌癥流行病研究所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在最新一期《英國醫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調查了丹麥所有1925年以后出生、年齡在30歲以上人群的資料,根據手機運營商的簽約信息,他們被分為手機簽約用戶和非手機簽約用戶兩組,其中手機簽約用戶超過350萬人。同時,研究人員調查了1990年到2007年間丹麥腦癌患者人數,這段時間正是手機開始大量普及使用的時期。結果顯示,共有1萬個腦癌病例,但對于手機簽約用戶和非手機簽約用戶這兩組人來說,患腦癌的比例沒有明顯差異。
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的有力之處在于它覆蓋了丹麥全國人口,樣本數量足夠多,結果也較為可信。然而,它也有不足之處,即劃分兩組人的標準是手機簽約情況,這并不能完全反映他們如何使用手機,有些用戶用手機的頻繁程度會比別人高出很多,而研究中沒有把這部分重度使用者區分出來。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結果支持了手機不會導致腦癌的觀點。然而,使用手機與癌癥(尤其是腦癌)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仍然需要科學界進一步研究。目前,科學界和各國管理機構都強調青少年應慎用手機。青少年的耳朵和顱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他們在使用手機時,腦部吸收的輻射據稱比成年人要高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