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于10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新農合近期工作進展。衛生部部長助理楊青表示,2011年全國參加新農合人數為8.32億人,參合率超過96%。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有效增加了新農合基金規模,提高了支付能力。
新農合是我國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自2003年開始試點,至2008年基本覆蓋農村居民。截至2010年底,累計33億人次享受新農合報銷補償待遇。新農合制度的建立,有效緩解了農民疾病經濟負擔,促進了農民對醫療服務的利用,對農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顯現,社會各界對新農合制度給予了高度關注。
2011年,新農合制度取得新的進展。一是覆蓋人群保持穩定,籌資水平顯著提高。2011年,全國參加新農合人數為8.32億人,參合率超過96%,繼續穩定在高位。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有效增加了新農合基金規模,提高了支付能力。
二是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保障范圍不斷擴大。新農合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從60%提高到70%左右,最高支付限額從3萬元提高到不低于5萬元,各地還將普遍開展新農合門診統籌,農民門診就醫也可按比例報銷。
三是提高農村居民重大疾病試點工作成效明顯。2010年衛生部會同民政部開展了提高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保障水平試點工作,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全國共有7490名參合患兒得到救治,其中白血病患兒798名,先心病患兒6782名,患兒家庭的醫療費用負擔得到有效減輕。目前已有14個省份全面推開提高兒童兩病保障水平工作。有13個省(區、市)已經把終末期腎病透析治療、婦女宮頸癌、乳腺癌、重性精神疾病等病種納入了重大疾病保障試點范圍。
四是經辦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楊青指出,目前,已有超過90%的地區實現了統籌區域內農民看病就醫即時結算報銷資金的目標,今年,將加快推進新農合信息化建設,推行農民健康一卡通,開展省市醫療機構即時結報工作。同時,繼續開展按病種付費等支付方式改革,規范醫療服務和收費行為,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