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末,各地正在盤點醫改任務之時,央視突然曝光了一起“回扣門”事件,讓各級責任部門措手不及。雖然外界對此猜測紛紛,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醫療服務價格不改革,醫生的收入結構就永遠無法調整,醫生收紅包、吃回扣也就無法根治,央視的報道也就顯得毫無意義。由此可見,醫療服務價格已經到了不得不“動刀子”的時候了。
可喜的是,最近一些地方倒是開始了“勇敢”地探索,對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進行深入的改革。例如,深圳全面取消掛號費,武漢執行新版醫療服務價格,安徽放開部分醫療服務價格。新一輪醫改已經拉開帷幕。
在深圳,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從2017年1月1日開始。在總量持平、結構優化、不增加群眾就醫支出的前提下,將分三批對公立醫院的2617項收費價格進行結構優化調整。在具體收費項目上,深圳此番調價,降低了252項大型設備檢查檢驗費用,取消了7項掛號費、空調費費用;與此同時,提高了357項4級手術類醫療服務項目費用和217項綜合治療類醫療服務項目費用,力度空前。據測算,改革后,醫院的藥品收入占比從33%降至24%,治療、手術、診查、護理等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收入從21%提高到30%。
在武漢,從2016年12月31日起,全市36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執行新版醫療服務價格,取消藥品加成。新方案將降低大型檢查項目和實驗室檢驗項目價格,提升醫護人員技術型勞務服務價格。改革后,醫療服務收入占比增至30%以上,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降至30%左右,檢查和化驗收入占比降到20%左右,百元醫療收入(不含藥品收入)中消耗的衛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結合醫保、分級診療等措施,患者就醫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將降至30%以下。
在安徽,部分醫療服務價格已從2017年1月1日起放開,公立醫療機構美容整形及中醫綜合部分項目實行市場調節價。安徽省物價局、衛生計生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通知,決定放開公立醫療機構部分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對市場競爭比較充分、個性化需求比較強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實行市場調節價的醫療服務項目,屬于醫保基金支付范圍的,由醫保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談判合理確定醫保支付標準。
醫改的核心問題就是醫療服務價格,價格一直是制約醫療體制改革的瓶頸。目前,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改革,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此次央視曝光的醫療腐敗問題,也意在為推廣三明醫改做思想動員。三明醫改的成功之處就是圍繞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做了一些文章”。而據業內人士分析,此番央視連續報道的醫療腐敗問題,也意在為推廣三明醫改做思想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