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到,為促進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和發展,促進中西醫互補、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上海市結合實際提出了一系列實施建議。
其中,有幾個內容值得我們關注。
擴大中醫藥資源配置
根據《實施意見》,上海將完善中醫藥資源配置的規劃和布局,如:
建立健全以市級中醫醫療機構為龍頭,區級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為骨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為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體市民、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
加強中醫醫療機構建設。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藥人員配置。
加強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康復、護理、感染性疾病等專業醫療機構中醫科建設。
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特色優勢中醫醫療機構,鼓勵連鎖經營。
以信息化支撐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藥服務。
根據上述文件,上海將通過市-區-社區梯度扶持的聯動發展模式,構建從大醫院到基層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實現基層中醫藥服務全覆蓋。這一舉措將極大地促進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慢性病治療以及術后恢復和調理方面的應用。中藥品種將迎來全新的市場需求和環境。
事實上,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們再次了解中醫,并進一步接受它。
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中藥,占91.5%,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中藥,占90.6%。臨床觀察表明,中藥總有效率達90%以上。
上海大力發展中醫藥的政策將不斷提高中醫藥在醫療體系中的價值和地位。
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055-79000提到上海將深化中醫院校教育改革。包括:
支持中醫藥院校共同探索教育改革,重構符合中醫藥知識規律的高等院校教育課程和教學體系。
支持上海中醫藥大學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
將中醫課程納入臨床醫學專業必修課并適當增加比例,提高臨床醫生的中醫知識和技能水平。
加強醫學教育與教學的協調,推進中醫藥研究生教育與專業學位的銜接,完善以中醫思維和臨床診療能力培養為重點的中醫藥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
探索中西醫結合全科醫師培養模式。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一批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和中醫藥行業的技術技能人才。
看到中醫人才建設,可能會想到西醫開不了中醫的問題。
據《人民日報》此前報道,西藥開中成藥是我國醫療行業特有的現象,體現了患者對臨床用藥的需求,凸顯了中醫藥的獨特優勢。西醫束手無策的時候,中醫可能會進來
實踐證明,中醫藥能夠并將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可以用中國的方法來保護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要加強傳染病防治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根據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將全日制中醫藥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緊密結合,培養中醫經典理論扎實、臨床實踐豐富、西醫傳統知識兼備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同時,中醫藥全程深度參與傳染病防治,需要臨床研究整合平臺作為支撐,建議及時建設相關醫學研究平臺。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建設傳染病醫院和中西醫結合研究所、P3實驗室等防治機構。
中醫藥,兩會代表委員有話說
中醫藥在新冠肺炎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建議形成統一指揮、專業并重、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以滿足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救援和物資保障需要,完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在相關應急預案中增加中醫藥內容。配備中醫常用藥品、儀器等應急救援設備和物資保障。加大基層醫療機構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責任,建立相應情況的直報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
近幾年中藥新藥上市失敗。2015年至2019年,我國中藥新藥獲批上市總數僅為14個。無論是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的基礎醫療領域,還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中,我國具有獨特原創優勢的中醫藥都遠遠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推進中醫藥特色領域創新,突出中醫藥臨床價值優勢新藥開發,首先需要制定合理措施,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充分挖掘中醫藥臨床價值優勢病種,開發具有臨床價值的新產品。其次,要支持和鼓勵企業開展現有產品新適應癥和新適用人群的研究,使現有中藥在快速應對重大疾病治療需求方面發揮突出作用。再者,應制定合理的政策,大力支持具有臨床價值優勢的中醫醫院開發安全有效的制劑。最后,要大力保護中醫藥傳統產品和技術。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中藥產業鏈已涉及一、二、三、四產業,從第一產業的藥物種植、種植;第二產業中的R&D和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制造業;第三產業的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咨詢、第四產業的用戶體驗,都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現代化產業的發展趨勢。他還就如何進一步構建中藥現代產業體系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大力發展中藥材基地建設,建立藥材追溯體系,通過國家地理標志進行保護;二是建立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新藥研發體系;第三,大力發展中醫藥教育;四是鼓勵醫保報銷中醫藥產品。
全國人大代表、揚子江藥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鏡人:
中醫藥在慢性病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干預,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和效果,比如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發生變化,以及治病防病,從而節省大量的醫療資源和費用。在中國,有許多現代的傳統中醫
建議大力開展中醫“治未病”理念的教育。此外,建議篩選一批經循證醫學研究證明對治療慢性病有效的現代中藥。作為各級醫療機構的基本藥物和相應疾病治療的一線藥物,一旦確診慢性病,應及時使用中藥進行干預。
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耿福能:
就中醫而言,當前最迫切的是堅持中醫思維,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療效為根本標準,加緊“我隨我主”的發展戰略,把中醫的評價標準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加快中醫執業資格考試改革,讓師承和自學的中醫愛好者脫穎而出,培養熱愛和了解中醫的鐵桿中醫,重塑中醫靈魂。中醫藥科研要走出實驗室,建議相關部委多安排臨床研究,特別是讓中醫藥及時參與急性傳染病的防治。同時,要做好與臨床緊密結合的中醫療效評價技術和方法的研究,改變單純用西醫標準衡量中醫療效的局面。全面繼承和發展中醫藥理論和實踐,加強中醫全科醫師培養。療效顯著、操作簡單、費用低廉的中醫非藥物療法應作為輔助醫療手段在基層醫療機構推廣。
全國人大代表、以嶺藥業總經理吳相君:
現在學校中醫基礎課的老師往往都是年輕老師,有的沒臨床過,有的偶爾接觸,基本談不上什么像樣的臨床經驗。具有深厚中醫基礎知識和傳統文化素養的老師很少。我國臨床實踐課的教師大多來自主要在醫院病房工作的中青年醫生群體。這些醫生在臨床診療上大多是中西醫結合,有的甚至缺乏對中醫的認可。
建議國家層面盡快完善中醫藥高校人才評價體系,要充分發揮高級教師(或高級教師、博士)的優勢。加強中青年教師中醫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