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3+2+1”分級診療體系框架
自今年年初起,徐匯區便開始與中山醫院、市六醫院等大型綜合性醫院商討,希望能以一種更新的形式,做實區域范圍內分級診療的“梯度”,同時帶動社區衛生醫療服務水準。幾番研究之后,合作雙方初步提出了架構和設想,其中就包括昨天啟動的“市六醫院+市八醫院+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聯合體。
此次組建的徐匯區—市六醫院醫療聯合體,是以市六醫院為核心,市八醫院為骨干,田林、虹梅、康健、漕河涇、龍華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的緊密型醫聯體,形成“3+2+1”的分級診療體系框架。
醫療體建立后,將探索形成聯合體內職責明確、分工協作、梯度轉診、共同服務的 “3+2+1”的分級診療體系。
留出一到兩成的專家號源給社區醫院
事實上,在正式啟動“聯合體”模式之前,市六醫院在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的過程中,已逐步為區域內基層醫療機構努力提供了技術支撐和集約化服務,也是為進一步的分級診療打下基礎。
據介紹,市六醫院兩年前在區衛生計生委支持下,鋪設網絡專線,開設專用電話,開展前期培訓,成功實現了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放射影像檢查信息自動傳輸到市六醫院“集中閱片”,由市六醫院醫生進行審核,形成診斷報告返回社區。2014年,“讀片中心”閱片41736例,今年前三季度閱片32726例。徐匯區社區醫院“拍片”診斷做到了同質化。
此外就是市六醫院的互聯網醫療平臺與徐匯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平臺順利對接。一個月前起,為各社區預留了部分專屬的專家號源。“全院 300多名專家的專家門診號,視需求會分別留出10%-20%的號源,供本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用。”副院長陶敏芳教授以自己每周一次30號的更年期專家門診為例,說她每次會“留出”6個號源給社區平臺。
比看專家門診更難的,肯定要屬開了住院單子后的“等等等”。而市六醫院正在做的第三件事情,是為對口簽約的社區居民,實現登記住院后“優先進入”。
醫療聯合體內各成員單位獨立法人地位
記者了解到,此次組建的徐匯區—市六醫院醫療聯合體內各成員單位獨立法人地位、產權關系、隸屬關系、人事關系、功能定位、財政撥款渠道等均不變。托管后的市八醫院將成為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徐匯分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市八醫院院長由市六醫院委派,執行院長由徐匯區人民政府選派。院長、執行院長經理事會提名,按相關組織程序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