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龐大的藥品需求和日漸活躍的藥物研發環境,在吸引強生、輝瑞等跨國制藥公司在華建立研發中心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本土藥物創新和生產。
2019年1月10日,在參加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峰會期間,中國藥促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表示,隨著中國醫藥創新政策環境不斷改善和市場擴大,中國仍是醫藥創新的樂土。
(圖:宋瑞霖參加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峰會《中國生物科技:政策,創新,企業家精神和戰略發展》的嘉賓討論)
近期醫藥行業帶量采購政策撥動著二級市場的神經,醫藥板塊劇烈調整。對此,宋瑞霖認為,去年12月份,中國醫藥投資股票市場調整,是投資界和醫藥界對中國帶量采購試點的過激反應。2018年6月份,宋瑞霖也被香港聯交所委任為港交所生物科技咨詢小組的成員之一。
宋瑞霖表示,在醫藥板塊調整的同時,港交所創新醫藥公司股價堅挺,“股市驚魂之后,大家要冷靜,應當對中國生物醫藥未來發展抱有信心”
在會議期間,宋瑞霖接受騰訊《棱鏡》專訪,就帶量采購、港交所上市新規、中國腫瘤藥物研發趨勢以及中國整體生物科技創新環境等問題一一作答。
“帶量采購”鼓勵醫藥創新
問:近期“帶量采購”撥動股市醫藥板塊的神經。你怎么理解二級市場的暴跌?
宋瑞霖:“帶量采購”對于中國的仿制藥產業而言,是個格局再造的開始。今后的仿制藥將通過帶量采購的方式刨去一大部分非生產的價值——也就是流通價值。“量價掛鉤”、“量價采購”的方向是正確的,這一政策將會導致中國醫藥產業格局進入進行一次新的重組。
建議港交所增加第三方咨詢評估
問:2018年6月份開始,你被香港聯交所委任為港交所生物科技咨詢小組的成員之一。我們注意到,去年港交所上市新規推出后,生物科技板塊IPO出現破發,你覺得是港交所的機制出現問題了嗎?未來有哪些改進空間?
宋瑞霖:并不是每家在港交所生物科技板塊IPO的公司都出現破發,我們需要給他們時間。另外,隨著幾個破發的出現,整個市場看待生物醫藥的估值可能更加理性。上市企業自身也會明白,追求高定價可能反而變成了一個市場壓力。我們需要投資方、研發方(申辦方)各方把理性碰撞到一起。所以我認為現在港交所整個的發展還是平穩的,我還是給予高度的評價。
問:李小加在此次摩根大通峰會上提到,雖然去年港交所IPO全球第一,但這不是他的KPI,他覺得最重要的是港交所如何建立一套機制,特別是讓生物科技公司的專業公司披露哪些信息。2019年在港交所生物科技板塊機制完善上,有何建議嗎?
宋瑞霖:因為港交所還沒有開過會,我還不能夠去猜。但是港交所一定會更加完善對于生物醫藥公司上市的標準,包括披露的標準。我認為需要增加第三方咨詢性的評估。
問:什么是第三方咨詢性的評估。這個功能由現有的顧問團來承載嗎?
宋瑞霖:港交所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資料都是券商申報上來,從這個角度得出結論必然存在一定的推理因素,所以需要引入第三方機制。我個人覺得可以有一個機制性咨詢性的意見,告訴港交所,同時也告訴券商、告訴申辦者,還存在著哪些不可預知的風險,或者現在對自己的認識還有哪些不客觀之處,讓大家有一個冷靜期。
部分功能可以由咨詢顧問承載,但是不能變成個人意見,應當是一個綜合意見,而且也不應去針對某一個案子去發表意見。除了技術上的評估,更重要的是未來市場前景的評估。比如,國家現在同類藥有誰已經上市,上市之后進入中國可能會是什么樣的價格等。所謂市場前景,舉例來說,PD-1因為有君實、信達、恒瑞在做,所以原研專利藥廠的PD-1進入中國的時候價格自然會下降。另外,吉利德的丙肝藥物索非布韋在美國一個療程6萬美元,而進入中國后一個療程定價只有5萬人民幣。第三方咨詢可以根據市場競爭的實例來提供市場前景的評估意見,調整公司和市場的預期。
2019年罕見病用藥或成為新熱點
問:從國內醫藥創新的新趨勢來看,腫瘤藥物研發是否出現市場飽和的問題?特別是大家似乎都在一窩蜂的做PD-1,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宋瑞霖:腫瘤藥的研發熱度不減,是個全球現象。美國FDA的申報,也是51%以上的申報都是腫瘤藥。背后主要因為腫瘤病種在全球是未滿足的需求。有的藥只能延長壽命三個月,一定就有人想研發延長壽命五個月、一年的;腫瘤藥物不僅品種多,替代性也很強,不斷地迭代;另外,未來腫瘤藥物研發的路還很長,所以研發的熱情也很高,能夠從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來研發腫瘤藥。
同時,我認為,對于中國企業來講,相同的藥物、同品種的藥物這種疊加式的研發需要冷靜。中國的PD-1研發,前五家到六家有更大的機會,因為申報的并不是同一個適應癥。但是如果說一個適應癥就出現三家、四家,我認為這就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了,作為研發企業和投資者要冷靜。
問: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說理解,研究者傾向于針對中國人的大病進行突破。但市場上是否有一些罕見病需求還沒有被發覺,但你覺得會比較有前景的?
宋瑞霖:2018年11月份,我們剛剛在北京組建了中國罕見病聯盟,協和醫院的趙玉沛院長是理事長,我本人是副理事長。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意識到罕見病藥物本身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但如果你看美國目前銷售的前十名里面,有超過一半最初申報是罕見病用藥。因為各國政府對罕見病藥品的申報采取的審評審批政策,都是提供快速通道審批,意圖用最快的速度讓它上市滿足臨床需求;而上市后再增加適應癥,這是對罕見病藥的一大鼓勵措施。
對罕見病藥,國家的政策都應當采取行政保護。不管里有沒有專利,只要開發出了罕見病就給予保護,按照美國的規定是企業可享受幾年的市場獨占權。我們現在正在國內推動罕見病藥物的相關政策出臺,2017年10月中辦、國辦出臺的《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專門提出鼓勵罕見病藥物研發并加快審評。所以,我相信,2019年罕見病藥物研發應當成為一個逐步熱起來的熱點,這一點我充滿信心。
放開進口藥品將激勵國內創新
問:中國逐漸放開進口藥品的大環境下,對中國醫藥創新影響幾何?
宋瑞霖:我覺得這個方向是對的,為什么呢?開放海外的專利藥進入中國市場,首先針對于滿足臨床需求。我們說,人生三大絕望,第一絕望,是得了病無藥可治,第二絕望,是得了病但所需的藥品沒有進口,第三絕望,是藥品進口了但是沒有錢。現在我們首先希望人們在第二道那里不絕望,只要有這個藥就讓它進口,不要讓中國老百姓跑到海外去買藥,所以這一政策方向是正確的,這對于患者來說是福音,但后續的醫保報銷,包括商業保險都要跟上。
其次,只有真正的創新進來了,可以會激勵我們的創新者去做真正的創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現在就讓我們做首創新藥(first-in-class)太難, 可從跟隨式創新走向自主創新。我們說提高了競爭的態勢,應當是加速中國真正的創新。我們要把這個壓力當成動力,這樣才能夠做好。當然,我們也要防范國外大企業為了壟斷中國市場而采取低價戰略用其全球實力碾壓中國醫藥創新,需要在政策上進一步予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