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互聯網醫療快速發展,越來越清楚地表明,線上的各種方式(如輕問診、知識庫等)只能解決淺層需求,醫療需求最終仍須回歸線下得到解決。于是許多從線上起家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過去兩年紛紛向線下延伸,比如春雨醫生和騰訊投資的丁香園,分別以合作和自營方式展開了線下診所的布局;騰訊投資的微醫和馬云旗下的阿里健康,則分別推出“烏鎮互聯網醫院+藥店合作計劃””和“中國醫藥O2O先鋒聯盟”,與全國各地的連鎖藥店展開廣泛合作。近期金融保險巨頭平安更是推出萬家診所計劃,目標是打造覆蓋全國的診療服務平臺。
線下醫療機構的意義不僅在于最終完成醫療服務,而且有可能演變成互聯網醫療的入口,各種基于互聯網、物聯網的醫療服務借助這個入口才能真正開展和實現。這場對入口的爭奪戰,已經在騰訊、阿里、平安等巨頭間展開,而一些線下實力雄厚、從線下走向線上的創新企業也在未來的市場格局演變中占據了更為有利的地位。
診所、藥店、家庭醫生:未來醫療的三大入口
診所和藥店,是未來醫療向基層下沉大趨勢下最有可能的兩個入口。與藥店相比,診所(包括診所、醫務室和社區衛生中心等)專門為醫療目的設置,空間布局、功能規劃上有更大余地。不足之處是診所總體上的數量較少,全國僅22.23萬個(根據2015年11月公布的《2014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包括診所、醫務室和社區衛生中心三類城市基層醫療機構)。且大部分診所都是個體性質,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偏低,外部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如想與診所開展合作,需要強大的地推能力,是一件相當費力而難出成效的事。
相比之下,藥店的數量要多得多。據商務部市場秩序司2016年6月3日發布的《2015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零售藥店門店總數448057家。帶來的好處是,互聯網醫療公司與連鎖藥店合作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藥店的局限也比較明顯。藥店以銷售藥物為主,能劃出來做遠程問診點的空間有限,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務較受限制,而且短期內也難以產生可觀收入。
因此對藥店來說,如何嵌入到互聯網醫療的整個體系中去,完成從單純銷售藥物到互聯網醫療線下入口的轉型升級,選擇怎樣的方式和切入點至關重要。目前藥店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缺少與醫療入口相匹配的全科醫生團隊,缺乏互聯網技術實力,缺乏提供后續完整醫療服務的能力。能把這些服務環節全部打通并形成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將是藥店夢寐以求的合作伙伴。目前來看,阿里健康和微醫等具備互聯網醫療服務全環節整合能力的大公司,以及一些從線下起家的創新公司,比如早在2014年就從線下藥店入手打造遠程診療模式、目前已經上線1.5萬多家藥店的微問診,最有可能在藥店向醫療入口升級的大趨勢中占據優勢地位。
家庭醫生是目前市場認識相對模糊的一個領域,未來蘊含著豐富的可能。從中央發布的《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來看,家庭醫生的關鍵是對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體系化、系統化的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綜合、連續、協同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就為家庭醫生賦予了醫療入口的可能性。
國家力推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對服務場所沒有嚴格限定,可以是基層醫療機構,也可以是上門服務,這無疑讓擁有診所和藥店資源的公司占據了更有利的位置。
連鎖+SaaS :爭奪診所入口的主流姿勢
家庭醫生或許在未來會成為重要的醫療線下入口,但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探索成熟模式。而對于診所和藥店這兩個確定性已經很強的入口,各方的爭奪已在加速進行。
對診所入口的爭奪,一種是連鎖診所獲取大額融資、加快復制擴張,比如主打基層社區的強森醫療集團,近期獲得由君聯資本領投,Pre-A輪投資方德輝資本跟投的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據了解,強森醫療目前擁有15家診所,而到2016年底,這個數字將變成30家。
加快復制擴張的趨勢在中醫連鎖診所里體現得更加明顯。以標準化連鎖經營和快速擴張為特點的固生堂,近期宣布獲得7000萬美元C輪融資。可以預料,固生堂在接下來肯定會加快復制擴張步伐。另一家連鎖中醫館君和堂也于近期宣布完成5000萬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目前有7家機構,未來或許也將有線下擴張計劃。而起家于深圳的和順堂擴張計劃更為宏大,據稱將在兩年內將內地門店擴展到100—150家。
互聯網公司對診所入口的布局也是相當重視,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丁香園和春雨醫生。丁香園的診所以自營方式運作,以慢性病為主攻方向;春雨醫生的線下診所則采取輕資產的、優化整合“醫院閑置空間+醫生閑置時間”兩大資源的方式運營,以普通病癥為主。
不過這兩種模式目前的發展似乎都比較緩慢。丁香園的自營模式對資本的需求量非常之大,而且對人才隊伍、管理體系的要求也非常高,對互聯網背景的公司難度不小。春雨以“醫院閑置空間+醫生閑置時間”運作線下診所,確實頗得共享經濟的精髓,不過近半年來政策的發展表明,醫生自由執業的到來或許會比預期來得要遲。而醫生資源固化在體制內,或許是制約春雨診所順利發展的最大因素。
當資本和行業都將注意力放在連鎖診所和互聯網公司上時,22萬散布全國的診所或許是更值得關注的市場。事實上連鎖診所在整個診所市場中占的比例相當之小,絕大部分還是民營個體診所。但正如前面所說,開拓個體診所市場的最大問題是市場過于零散,需要強大的地推能力,這對從線上走來的互聯網公司實在是勉為其難。
在許多傳統行業屢獲驗證的SaaS模式,或許是連鎖和互聯網方式之外,另一個切入民營診所市場、占據醫療線下入口的可行路徑。
占據診所市場大部分比重的個體診所,經營服務水平和B端談判能力普遍很低,第三方診所SaaS平臺不僅可以提高診所的信息化和經營管理水平,更能夠為零散的個體診所打通面向B端的廣大醫療服務、醫藥、器械、檢驗等廠商的合作渠道,進而營造基于基層醫療的產業生態鏈系統。
目前診所SaaS企業集中在中醫、口腔等細分方向,面向中西醫全科診所的SaaS平臺主要是深圳天方達公司旗下的民康SaaS。據了解,民康SaaS平臺上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7000多家,穩定用戶將近1000多家,每天有將近10000多個門診病人,已經成為國內診所信息化平臺的領先者。
天方達創始人李殿召告訴動脈網,天方達在醫療信息化領域已耕耘20年,多年來成功開發了醫院HIS、科室信息化軟件及區域信息化系統,積累了優秀的技術實力和執行力強的營銷團隊。相較于近年才進入醫療SaaS領域的公司來說,開發診所SaaS平臺對天方達來說駕輕就熟。
李殿召透露,民康SaaS平臺的遠期目標是打造基于基層醫療市場、融合上下游的產業鏈生態。目前民康SaaS平臺已經與金域檢驗和達安基因等第三方檢驗機構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合作推動門診檢驗服務。與三級醫院無縫對接雙向轉診的合作也在積極推進中,未來將會有更多大型機構和合作伙伴加入到民康SaaS平臺的產業鏈生態中。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中國平安正式推出萬家診所計劃,其背后的策略似乎正是以標準化的信息系統、加盟平臺和產業鏈資源,來整合散布全國的中小基層診所,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診療服務平臺。
如果說互聯網和醫療企業對診所的動作還算是摸索嘗試的話,作為金融保險巨頭的中國平安也大舉進入診所市場,就足以說明診所市場的戰略價值和發展空間了。
藥店爭奪戰:騰訊、阿里已入局 連鎖藥店如何占據更有利位置?
對藥店作為互聯網醫療入口的認識,似乎已在騰訊和阿里兩個巨頭間達成共識。騰訊投資的微醫在今年三月發布“烏鎮互聯網醫院+藥店合作計劃”,將在全國建立100萬個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接診點。據了解,目前微醫互聯網醫院已經和先聲再康、老百姓大藥房展開合作,利用前者的線下藥店作為網絡醫院接診點。
阿里健康則在近期聯合百佳惠蘇禾、德生堂、康愛多等65家連鎖藥店發起成立了“中國醫藥O2O先鋒聯盟”,目標是建立“網絡醫院+藥店”模式,通過阿里健康網絡醫院平臺,為中聯盟成員所轄的藥房門店提供“一分鐘診所”在線醫藥咨詢服務。
不過仔細考察微醫和阿里健康與連鎖藥店的合作,很有可能連鎖藥店占據著更加有利的位置。據了解,先聲再康和老百姓大藥房在與微醫合作的同時,也分別在與廣東省網絡醫院和好大夫在線進行或洽談合作。畢竟連鎖藥店掌握著線下門店和藥品流通渠道。而且如九州通等上市公司,不會甘心于僅僅充當互聯網醫療公司的線下觸點,而是在竭力打造自己的醫療醫藥服務閉環。
在騰訊和阿里大舉進入之時,也有公司兩年多前就開始在連鎖藥店領域默默布局。成立于2014年的富頓科技,以鋪設至藥店的微問診終端機和自建500多人規模的醫師藥師團隊為核心,建立起以廣大連鎖藥店為觸點、覆蓋基層社區的“微問診”遠程醫療服務系統,為藥店覆蓋范圍內的老百姓提供用藥及健康咨詢、遠程審方、遠程在線實時坐診、電子處方流轉等服務,構建涵蓋小病和慢病的自診、院前的咨詢分診掛號、院中在線取報告和院后術后康復及慢病管理等的綜合健康管理服務平臺。
富頓科技旗下的微問診遠程醫療服務系統已進入四川、山東、貴州、新疆、湖北、重慶、山西、陜西、遼寧、河南、云南、甘肅、寧夏等十幾個省,簽約藥店2萬多家,上線1.5萬多家。合作方主要是連鎖藥店,規模從十幾家、幾十家到幾百家都有。
進入2016年的下半段,純線上模式已經被充分“證偽”。隨著國家對分級診療的推動、基層首診率的政策目標逐漸落實,互聯網醫療的重心必然向線下轉移,診所和藥店作為互聯網醫療線下入口的戰略價值,將在未來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家庭醫生作為醫療服務乃至未來整個健康管理的入口,線上虛擬方式是個值得探索的方向,而最可能的方式還是附著在診所、藥店這一類線下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