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頸椎病已經成為都市全年齡人群的高發和多發病,影響極為深遠廣泛。在長期觀察歸納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力學平衡、持久低溫等生物理學病因,期望能夠豐富完善已有認識,建立更為有效的頸椎守護康復方法。
負責連接大腦和全身的脊柱,堪稱人體第二生命線,頸椎在其中占據著生命信息中樞執行力的核心位置,屬于“命懸一線”的關鍵所在,如同鼠標和主機的關系,形影相隨,缺一不可,也是多種疾病的根源所在。隨著信息革命的全面展開和不斷深化,頸椎疾患已成為當今時代最大也是最為普遍的健康問題,每個現代人都難以置之身外。
癥狀:頸椎疾患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直接影響頭頸椎關節和軟組織功能-例如頸酸肩痛常落枕;間接影響生命信息傳遞-例如某些神經-內分泌介質傳遞受限以及脫發失眠記憶減退;遠端影響體液壓力-例如心腦血管病變及其所導致的頭暈目眩易疲勞;還有直接或者是間接影響精神心理、傳宗接代、生活品質,乃至腫瘤發生發展的。屬于典型的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
發病:根據權威機構研究結果統計,頸椎病能引起260余種并發癥;至少有約1/3的高血壓和1/5心腦血管病與頸椎病關系密切。
頸椎病的發病率極高:多信源的統計數據交互印證結果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大約有10-15%的人患有頸椎病,60%至80%的人在不同時期患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腰背痛,且呈逐年增高趨勢。隨不同年齡段的增長,頸椎病的發病率也成倍增加。30歲以上人群頸椎病發病率已近兩成,40-60歲年齡段患者人數過半,中老年人慢病臨床的發病率就更高。
其三,頸椎病的低齡化趨勢顯著:有統計結果顯示,近20年間頸椎病發病年齡下降了16歲,中小學生的頸椎病發病率隨之急速上升,年齡最小的只有兩歲;據北京部分小學的普查結果顯示,有68%的孩子脊椎異常,不同程度的脊椎側彎發病率高達20%,而成年人中80%的頭痛、背痛、腰痛和手腳麻木、失眠、脫發等實際上最初源于青少年時期的脊椎異常。
病因:通常認為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主要是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外傷炎癥畸形等誘發或者加速的脊柱退行性病變,難以逆轉和防治。這些傳統認識,顯然并不能完全解釋越來越低齡化的頸椎病發病趨勢。除了生物化學為主的病因以外,近年來我們觀察發現還有一些呈線性分布的生物物理學病因,或助紂為虐,或日積月累,同樣不容小覷。尚若能夠厘清這些病因,有的放矢,精準防護,許多頸椎病患者或許應該可以逆轉康復,病痛也會減少許多。
這些生物物理學致病原因主要包括先天孕育條件、后天生活方式以及行為力學習慣,可防可矯可治,有望更清晰和更深刻的解釋頸椎病成因,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生物物理學康復防護體系。
先天囧遇:主要包括國人女性盆腔局限孕育窘困;其產道也較小,通常會在生產過程中承壓;其次還有新生兒的頸椎護理基本缺失等。
眾所周知,不同人種和種族在骨盆的形態及大小上存在明顯的差別,而影響女性骨盆形態的主要因素是基因、文化和環境,氣候、營養、飲食及勞作習慣等多方面因素也會有一定影響。有研究結果表明相當多的中國女子骨盆寬度小于肩寬。而同等身高的歐美男女(其中包括身高與中國男女相同的),女子骨盆平均寬度至少比男性多出3公分,并且大多數歐美女子骨盆寬度超過肩膀寬度。其實,有關骨盆與產道相對局限可能會對胎兒發育有所影響,這一點在國人的擇偶傳統觀中也已經明確有所認識。民諺“屁股大的女人好生養”,大致也印證了骨盆尺寸較大時,胎兒娩出生養會較為順利。
有新生兒統計分析資料顯示,80%的胎兒枕寰關節和寰樞關節在出生時處于微脫位或者半脫位狀態。這大概是因為“胎兒出生時絕大多數是頭先露,胎頭娩出后,最大的關卡是胎兒肩。為及時娩出雙肩,助產醫生常采用前屈、后伸和左右扭動胎兒頭頸,由此極有可能造成胎兒頸部肌肉、韌帶和椎間盤不同程度的損傷。如果助產醫生缺乏經驗或者操作手法粗暴,頸椎關節脫位幾乎不可避免。經過長期研究,現已確認產傷是頸椎病潛伏的最初病因,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一問題。”
俄羅斯、日本等國家一直都有新生兒頸椎護理要求和習慣,我國目前的新生兒護理規程尚無頸椎護理內容,主要依靠嬰兒期4-6個月以上的平臥在發育過程中,自行緩慢修復頸椎產傷。
低溫過勞:主要包括頸部裸露風蝕寒浸;食用冰品冷飲導致頸部低溫;過度疲勞耗竭能量。
頸椎位于頭肩部之間,常年裸露在外,既無毛發覆蓋御寒,也無衣物專司保暖,其常年平均溫度低于體溫1℃左右,最易招致風吹雨露,也是人體最難以保持整體恒溫水平的部位之一。加之近年來袒胸為美,露頸爭艷,輕薄透視秀取眼球的所謂時尚衣飾之風漸盛,頸椎的低溫處境就愈加雪上加霜了。
其次,還有來自空調等人工環境的低溫影響對頸椎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空調病已經提上臨床日程多年,每年都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病患,其中相當部分的表現都是以頸椎部位的不適,擬或是功能減低或是障礙為主訴的。
不良生活方式、習慣,以及過度疲勞所可能導致的慢性的、隱性的頸椎及其軟組織損傷,因為生物力學關系和人類直立之后的進化遺傳影響,都會或多或少的直接或者是間接的影響到頸椎乃至脊柱的整體狀態。
長期持續的局部低溫和過度疲勞,必然會影響到頸椎局部的血液循環、營養狀態和力學結構,特別是會直接影響頸椎關節的運動功能,日積月累,高耗低能,營養透支,關節變異,最終直接誘發或者加速頸椎病的發生。
力學失衡:主要包括脊椎重力改變和行為舉止失衡。
青少年發育時期尤其多發的脊柱側彎不僅與骨骼、肌肉、神經、基因、激素等異常有關,更和長期的坐臥行走姿勢錯誤、書包過重偏斜牽拉、枕頭高低不當等有直接關系,對發育和健康的整體影響深遠而廣泛。
成年后的不良生活方式,特別是錯誤的坐臥行走和運動姿勢,對頸椎的慢性不良損傷也極為明顯。例如職業白領常用右手操作鼠標,結果導致鼠標手和肩頸綜合癥,特別是日積月累會導致頸椎及其軟組織的變形、纖維化和結節等改變,進而影響大腦對軀體的信息傳遞、控制,導致內臟疾病的產生。
綜上所述,頸椎病的生物物理學病因除持久的低溫影響外,更為顯著的當為生物力學影響,包括固體生物力學、流體生物力學和動態生物力學等多維整體性影響,從出生一直伴隨到生命終結,每一天都緊緊圍繞在我們左右。因此,對頸椎病的防治康復在單一依靠藥物或者手術解決臨時痛苦以外,也需要從生物力學著手,通過自身直接的或者借助外力間接的、持之以恒的手法防護矯正,既“防患于未然,”也“糾偏于既遂,”逐步建立全時空的頸椎守護理念與方法,全面提升生命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