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有望擺脫保健品宿命,走向國際市場。澳洲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薛長利指出,近年來,澳大利亞對中醫藥的認同程度逐年增加,目前大概有4000個中醫師。隨著中醫藥“標準化”科研工作的開展,澳大利亞大約有20%的病人會選擇如中藥、針灸等中醫療法,且這個數字也在逐年增加。薛長利是在11日于廣州舉行的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的全國首個“中醫藥國際研究中心”中方揭牌儀式上發表這一論述的。
隨著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帝內經》、《本草綱目》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中醫藥熱”在全球蔓延,國際上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層出不窮。這個依托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建立的“中醫藥國際研究中心”便是該領域國際合作的最新成果。
參加揭牌儀式的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副校長皮特科隆表示,當今世界人口老齡化嚴重、慢性疾病增多,這些都加劇了經濟負擔,各國政府致力于尋找這些問題的新解藥。在這個背景下,中醫藥開始慢慢進入醫藥的主流社會。例如,中醫藥中的青蒿素在治療瘧疾方面表現卓越,我們希望通過中澳合作尋找越來越多支持中醫藥的證據,發揮中醫藥對疾病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薛長利也舉例回應了皮特科隆的觀點,他說,到2020年由吸煙導致的慢阻肺將成為世界第三大致命的病種,這給醫學界帶來很大挑戰,西藥目前沒有根治的辦法。我們在臨床試驗中發現,中醫藥治療有望使早期患者恢復健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陳達燦表示,新成立的“中醫藥國際研究中心”近期將對國際熱點研究領域一系列病種的中醫藥干預措施的證據基礎進行系統調查、嚴格評價,從而不斷增強中醫藥的循證基礎,促進高質量中醫藥研究證據的轉化、應用。
長期以來,中醫藥服務貿易在海外面臨諸多政策和技術性壁壘。在歐洲市場,中藥只能作為保健品或其他非藥品來應用。在薛長利看來,要讓中醫藥“走出去”,僅健全中醫藥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是不夠的,當務之急還是要抓緊中醫藥的研究力度。要做到四點,一是教材的重新修訂,培養高水平的中醫藥基本人才,二是重視科研工作,三是制定高水平的臨床治療;四是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的成立便給合作搭建了橋梁。
據薛長利介紹,目前,該研究中心正在編寫一部國際中醫學教材,計劃明年年底出版。“這將是全世界第一部中醫藥教材,我們為過去兩千多年中藥發展做一個科學證據的總結。從呼吸系統到心血管系統到皮膚病,我們選擇一系列的慢性病常見病進行科學證據的評價,并選擇重點領域進行臨床試驗,以后學生讀書就不用再從《黃帝內經》讀起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