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ECCO-IBD)第17屆大會發布了一項研究,探討了在伴有肛瘺的克羅恩病(CD)患者中使用更高劑量的英夫利昔單抗(infliximab)進行負荷給藥(front loading)的效果。研究發現,與接受標準劑量(5mg/kg)的患者相比,17例接受更高劑量英夫利昔單抗(10mg/kg)進行負荷給藥治療的患者,12個月時需要再次干預(重復膿腫引流、掛線(seton)再次插入、造口分流、直腸切除術)的患者比例顯著降低(12% vs 42%;p=0.02)。此外,觀察到負荷給藥的臨床瘺管愈合率較高(82% vs 45%;p=0.008)。
為了進一步調查,研究人員分析了在單一中心接受治療的伴肛周瘺CD患者的數據。在這些患者中,22%的患者接受了負荷劑量的英夫利昔單抗(10mg/kg),79%的患者接受了標準劑量(5mg/kg)。在接受標準劑量治療的患者中,70%需要劑量遞增。該研究還發現,在進行了后續MRI檢查的患者中(負荷劑量組17例,標準劑量組20例),2組之間的放射學愈合率不顯著(47% vs 32%;p=0.133)。然而,在接受負荷劑量的17例患者中,有14例(82%)患者在維持期達到了英夫利昔單抗治療的目標水平,而接受標準劑量的43例患者中只有2例(5%)達到了這一水平,在維持水平不理想的患者中,再次干預的需求率顯著較高(39% vs 12.5%;p=0.01)。
這項研究證實,在誘導期采用更高劑量英夫利昔單抗進行負荷給藥與更好的瘺管結果相關。
這項研究的意義在于,在CD患者中,肛周瘺可能與顯著的發病率相關,從而對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為了更準確地評估這一現象,研究人員將這一現象與其他相關因素進行對比。此外,研究還探討了不同英夫利昔單抗劑量下的瘺管愈合率,以及負荷劑量與維持期之間的關系。
這項研究為克羅恩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可以幫助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更好地評估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以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此外,這項研究還揭示了在克羅恩病治療過程中,英夫利昔單抗在治療伴肛周瘺的患者中的潛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