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沈曉初在14日舉行的“2015上海民生訪談”上表示,上海將在今年下半年試點開展以家庭醫生為基礎的分級診療改革。根據改革設想,居民在自愿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的基礎上,再選擇一家區級醫療機構、一家市級醫療機構進行簽約,形成“1+1+1”的簽約醫療機構組合。居民在簽約后,可在簽約醫療機構組合內選擇任意一家醫療機構就診,如因實際情況需至組合之外就診的,需由家庭醫生或簽約二級醫療機構轉診。居民可享有簽約就診各項優惠傾斜政策,比如符合條件的慢病居民可一次性獲得四周以上的藥品;經家庭醫生轉診的簽約居民在回到社區就診時,可延用上級醫療機構醫囑藥品等。
目前,上海實行的是“醫保一卡通”自由就診。自由就診能夠充分滿足居民的就醫選擇靈活度,促進三級醫院競爭,但同時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無序利用。據統計,上海市居民2013年年均就診次數為9.03次,明顯高于5.1次的全國水平。同時,老百姓就醫、尤其是老年人就醫存在兩大困難:一是大醫院就診等候時間長,二是專家門診預約掛號難。
沈曉初強調,逐步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并不是要限制居民的自由選擇,而是希望通過逐步建立有序醫療,讓居民能夠從中獲得更有針對性、更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實行以家庭醫生為基礎的分級診療是國際通行模式。截至2014年,上海24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已啟動了家庭醫生制度試點,其中232家主動為下轄全部居委與村委配備了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數為3816人,簽約常住居民為936萬人;簽約居民中,年內利用過家庭醫生診療服務的占到68.1%,接受過健康評估的占到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