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4月9日北京新一輪基藥招標價格的出臺,醫藥板塊已連續兩天逆市下跌。本次總體中標價格較北京現行基藥采購價格下降約26%,這引起了市場對新一輪藥品降價的擔憂。據公布,本次總體中標價格較北京現行基藥采購價格下降約26%,預計每年可減少社會和醫保支出9.73億元。這被資本市場視為全國各省醫藥招標工作的風向標。不過,也有投資人士并不這么認為。
事實上,北京的動作算慢的,這次仍然是對2009年版的《基本藥物目錄》進行招標。其品種與2012年版的差異較大。而對比之前各省‘2009年版基藥’同一批招標動輒降價50%的幅度來說,北京的招標價格‘讓步’很大了,對藥企來說仍算‘客氣’。”上海一公募基金公司的投資經理這樣向解讀。
此外,全國醫藥營銷專家楊昌順分析認為,2009年基藥招標,各省降幅平均都在40%-50%,其“唯低價中標”的宗旨造成藥品價格倒掛,劣幣驅逐良幣。這一狀況應該不會在2012年版的基藥目錄招標過程中再現。值得關注的是,經過分析比較,在本次北京基藥降價中,外資醫藥企業所受沖擊更大。外資原研藥也出現了10%的降幅,“之前外資藥是從來不降價的,即使在醫藥目錄中,也就5分1角的幅度,現在進了基本藥物目錄后,卻不得不降了。”醫藥營銷專家楊昌順指出。羅氏制藥的研發部人士也向上海證券報證實,降價對外資藥企帶來的壓力更大。而其在嚴控質量,成本、管理、研發費用等各方面,都比國內藥企的成本高得多。迄今為止,全國2012年版基藥招標還未正式拉開帷幕,各企業也處于觀望中。唯一不受降價“脅迫”的則是中成藥的獨家品種。楊昌順表示,2009年基本藥物在各省招標的情況來看,獨家品種不僅沒有降價,有些還出現了5%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