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和高考即將來臨,最近關于“聰明藥”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家長們希望借助藥物提高考試成績,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心理科主任醫師查彩慧介紹,門診中確實經常遇到家長咨詢“聰明藥”,這類藥物主要用于提高多動癥兒童的專注力。然而,即使已確診為多動癥,臨時服用藥物也可能適得其反。
多動癥,又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種與年齡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并伴有認知障礙的癥候群。它與遺傳因素、神經發育、中樞神經損傷、心理社會及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我國,學齡期兒童多動癥的患病率為4.3%-5.3%,而在美國,最新的報道患病率高達9.5%。
然而,許多家長對多動癥存在認識誤區。例如,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能長時間專心看電視、玩游戲,便認為孩子不是多動癥;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是學習上“懶”,孩子好動是正常的。還有人認為多動沖動是品德不好,故意搗亂,家教不嚴。另一個極端是,有家長認為孩子學習不好就是多動癥。這些誤解都是對多動癥的誤解。
上文提到的昊昊,12歲,智商高達138,卻因上課不聽課、不做作業,語文只能考出40多分,被老師建議暫時停學。焦慮的爸爸媽媽帶著昊昊來到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心理科就診,醫生診斷昊昊患有多動癥。市婦兒中心心理科主任醫師查彩慧介紹,我國學齡期兒童多動癥的患病率為4.3%-5.3%,美國最新的報道患病率高達9.5%。
近年來,隨著認識的提高和診斷水平的提升,被確診的患兒明顯增多。然而,仍有不少家長對多動癥存在認識誤區。例如,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能長時間專心看電視、玩游戲,便認為孩子不是多動癥;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是學習上“懶”,孩子好動是正常的。還有人認為多動沖動是品德不好,故意搗亂,家教不嚴。另一個極端是,有家長認為孩子學習不好就是多動癥。這些誤解都是對多動癥的誤解。
關于多動癥的治療,我國學齡期兒童多動癥的患病率為4.3%-5.3%,美國最新的報道患病率高達9.5%。治療多動癥的主要藥物包括中樞興奮劑、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調節藥物、抗抑郁藥等方面。大多數多動癥患兒服藥后注意力集中,多動減少,沖動改善,學習成績也會上升,因此常被認為這是一種“聰明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聰明藥”并非提高智力之用,而是改善專注力和減少多動沖動癥狀的藥物。多動癥確診的患者服用才會有作用,而且需要一段時間調整藥物的劑量,適應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因此,考前突擊服藥是不可取的。
針對多動癥的治療,主要藥物包括中樞興奮劑、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調節藥物、抗抑郁藥等方面。大多數多動癥患兒服藥后注意力集中,多動減少,沖動改善,學習成績也會上升。因此,常被認為這是一種“聰明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聰明藥”并非提高智力之用,而是改善專注力和減少多動沖動癥狀的藥物。多動癥確診的患者服用才會有作用,而且需要一段時間調整藥物的劑量,適應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因此,考前突擊服藥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