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日報推出了一系列關于“解剖過度醫療”的報道,深入剖析了過度醫療現象的成因。根據人民日報社記者白劍峰在《誰制造了“感冒經濟”》一文中的觀點,中國可能是全世界花費冤枉錢最多的國家。事實上,治療感冒的過度醫療現象十分嚴重。感冒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但中國人似乎對感冒過于警覺。普通感冒的花費通常在100元至300元之間,而部分患者可能會花費上千甚至幾千元。現在,不少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隨意進行CT、造影、核磁等檢查,這些檢查雖然成本高、創傷大,還可能增加致癌的風險。
過度醫療的主要原因是醫療消費由醫生主導,而非患者主動消費。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院長何建國表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醫生利用處方權,制造無效甚至有害的需求,將患者視為牟利對象。全國政協委員董協良曾在提案中揭露了醫療器械市場的黑幕,一個國產的心臟支架的出廠價僅3000元,但到了醫院卻變成了2.7萬元;一個進口的心臟支架的到岸價僅6000元,到了醫院卻變成了3.8萬元。醫院通過集資的錢購買設備,首要考慮的是盡快收回資金。時間越長,風險越大,何況這些資金并非集體的,也不是政府的,而是自己的“血汗錢”,因此不用醫院說,集資者的積極性一定會調動起來,他們千方百計地去“銷售”各種服務。例如,一位醫生主動降價到500元/次的CT檢查,以增加薄利多銷的策略。
過度醫療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全國政協委員董協良曾經在提案里揭露了醫療器械市場的黑幕。一個國產的心臟支架,出廠價僅3000元,但到了醫院卻變成了2.7萬元;一個進口的心臟支架,到岸價僅6000元,到了醫院卻變成了3.8萬元。我們權且將醫院比作農民,糧食比作服務。醫院通過自己集資的錢購買設備,首先要考慮的是盡快收回資金。時間越長,風險越大,何況這些資金并非集體的,也不是政府的,是自己的“血汗錢”,因此不用醫院說,集資者的積極性一定會調動起來,他們千方百計地去“銷售”各種服務。例如,一位醫生主動降價到500元/次的CT檢查,以增加薄利多銷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醫生為了增加收入,會故意誤導患者,讓他們接受昂貴的檢查和治療。董協良在提案中指出,濫檢查是過度醫療的特征。事實上,過度醫療不僅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和經濟損失,還會對社會醫療資源的分配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規范醫生的行為,確保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經濟、有效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