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春風拂面,全科診所發展滯緩,原因找到了!
2018年1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頒布,全科醫生的培養和激勵成為熱門話題。文件在全面提高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方面明確指出: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落實國家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醫療機構相關規劃布局不對全科診所的設置作出限制,實行市場調節。支持符合條件的全科醫生個體或合伙在城鄉開辦全科診所,為居民就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鼓勵二、三級綜合醫院與轄區內全科診所建立雙向轉診機制,暢通轉診渠道。對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非營利性全科診所,在人才培養等方面執行與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同等補助政策,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其參與當地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供以及承接政府下達的相關任務,并逐步擴大購買范圍;對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對具備條件的,可認定為全科醫生基層實踐基地,承擔全科醫生培養任務。對全科診所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支出,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財政補助等方式給予適當支持。
國家從宏觀上對全科診所的發展是非常鼓勵和大力支持的。看到這個文件,相信不少業內人士都覺得全科診所的春天要來了。但是到目前為止,全科診所發展相對緩慢,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全科醫生還需要大力培養。在我國發展時間并不長,全科醫生培訓途徑較少,每年培養出來的人數遠遠未達到國家要求,而且目前培養的全科醫生大多以公立醫院醫生為主,很少面向社會招收培養全科醫生。培養出來的全科醫生基本回到原單位上班,當前體制下很難突破原來的用人機制,幾乎不可能自立門戶開全科診所。所以自由的全科醫生嚴重缺乏是全科診所不能迅速發展的硬傷。
其次,對全科醫學存在嚴重誤解。比如很多人不愿轉全科,是因為在他們認為全科醫生在基層的作用不大,只能首診,稍微嚴重點就要轉診,不如專科醫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而且就專業深造和前景來說,全科也沒有其他專科前途好,畢竟全科是基層,無法做到像專科一樣精。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很錯誤的。全科診所對常見病都可以診療,而且處理范圍比專科診所更廣泛,是最值得居民信賴的基層醫療機構,是真正的居民健康守門人。不但可以開展診療業務,也可以提供預防服務,可以做到醫防融合,其作用絕非專科診所可以比擬。
此外,全科診所具體開辦措施需要盡快完善。自去年1月頒發至今已經一年有余,我們看到各地紛紛轉發了該意見。但是這畢竟只是一份指導性文件,缺乏具體的操作措施。據筆者了解,迄今為止媒體報道的只有上海市出臺了全科診所備案的具體措施,其他省份尚未出臺,這讓一些有打算的全科醫生踟躕不前。他們也像筆者一樣,期待每個省份真正重視全科診所的發展,發布詳細的可操作文件,比如對全科診所法人(負責人)資質、全科診所的規模和設施等方面的要求。
全科診所優勢有待體現。當前的診所基本上都是注冊的專科診所,但實際上中國的專科診也都在干全科的活,在縣鄉級機構尤其明顯。分工不明導致全科診所優勢無法體現。其次,《意見》規定了全科診所可以參與當地基本醫療和基本公衛工作。但是當前基本公衛都是由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承擔,全科診所如何去承擔以及承擔多大的量需要可行文件設定,否則容易出現政府舉醫療機構一家獨攬的情況。當前不少診所雖然具備條件的已經納入城鎮職工醫保定點,但是卻鮮有納入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定點單位的,沒有這個優勢全科診所可能還不如一個村衛生室有報銷優勢。所以,筆者建議各地方出臺切實可行措施,讓真正貼近基層為居民健康服務的全科診所獲得醫療保險優勢。只有從任務上和待遇上給予全科診所發展空間,才能真正促進全科診所發展。
總之,全科診所在我國發展相對緩慢,但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國家應該繼續出臺具體措施,給予全科診所發展空間,讓全科診所在居民健康服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相信全科診所春天終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