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政策自2009年實施以來已有7年歷史。各地為了實現“醫藥分開”的政策目標,紛紛采取措施。近期,北京市宣布將于2017年4月8日全面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包括取消藥品加成、診療費和掛號費,增設醫事服務費。此外,該市還將實施藥品陽光采購,降低藥品采購價格,規范基本醫療服務項目,實施有升有降的價格調整,徹底告別以藥補醫。
在藥品零加成政策實施前,醫院藥品可以加價15%,這也是醫院的一大收入來源。然而,為了解決以藥補醫的問題,國家實行藥品零加成政策。對于藥品加成收入減少的部分,國家采取811的補償模式,即醫藥服務價格調整補償80%,醫院自己承擔10%,政府補貼10%。這意味著醫院需要承擔藥品收入減少的10%部分。
廣州從化區中心醫院每年藥品支出約3億元,按15%藥品加成計算,利潤約4500萬元。然而,該醫院院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試點到到2015年8月,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合計1557.66萬元,收到的財政補助為1082.27萬元,累計虧損457.39萬元。這種虧損對于中醫院來說更為嚴重,增城區中醫院自試點以來每年減少收入約1000萬元,政府補助260萬元,年虧損700多萬元。此外,有些醫院的政府補貼遲遲不到位。
為了解決藥品零加成帶來的損失,一些醫院采取“二次議價”的方式,甚至要求藥企返點,將損失轉嫁到藥企身上。然而,醫事服務費是否能彌補藥品的“缺”呢?
北京推行的醫事服務費以三級醫院為例,普通門診醫事服務費50元,副主任醫師60元,主任醫師80元,知名專家100元,急診醫事服務費70元,住院醫事服務費100元/床日。醫事服務費旨在補償醫療機構部分運行成本,體現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推動分級診療。實施醫事服務費是想彌補藥品零加成后醫院減少的部分收入,并將掛號費和診療費合并于其中。通過這種形式,能彌補一部分因藥品零加成損失的收入。
然而,這也意味著市民就醫時會產生另外一種感覺:“掛號費漲十倍”,“就醫貴就醫難”的問題仍無法得到有效緩解。方來英表示,實施醫事服務費可以避免新的誘導機制形成,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有利于推動分級診療格局的實現。他認為大醫院的不同級別醫生之間,以及大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之間拉開了醫事服務費的差距,可以有效引導常見病、慢病患者分流。過去可看可不看的大專家的慢病常見病患者,面對檔次清晰的醫事服務費,會自動向大醫院的普通號或者基層醫療機構分流。
總之,醫藥分開政策對于推動醫療服務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醫院如何在收入項目中補償藥品零加成的損失,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