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思科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獲得了CDE(中國藥物臨床試驗注冊與備案)受理一項1類新藥HSK31858的臨床試驗申請。HSK31858是一種由海思科醫藥自主研發的口服、高效且具有選擇性的小分子二肽基肽酶1(DPP1)抑制劑,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支氣管擴張癥以及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LI)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海思科醫藥與新加坡公司HSCO PHARMACEUTICALS(新加坡公司)在2020年8月簽訂了技術轉讓合同,以5290萬元的價格將包括HSK31858在內的四個項目在中國大陸以外市場的專有技術所有權轉讓給新加坡公司。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在病原體破壞和炎癥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慢性炎癥性肺病中,中性粒細胞在氣道中積聚,導致過度活躍的中性粒細胞絲氨酸蛋白酶(NSP)的生成,從而導致肺部破壞和炎癥。此外,DPP1可激活處于骨髓形成期中性粒細胞的絲氨酸蛋白酶的生成,如NSP。除了HSK31858,阿斯利康也研發了一款DPP1抑制劑brensocatib(INS1007),不過阿斯利康于2016年10月以30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1.2億美元的價格將該藥全球獨家權益轉讓給了Insmed公司。
目前,brensocatib被Insmed公司開發用于治療支氣管擴張癥和其他炎癥性疾病,其中針對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癥被FDA授予了突破性藥物資格。2020年9月,Insmed公司公布了brensocatib治療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癥(NCFBE)的2期臨床研究WILLOW,該研究是一項全球性、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2種劑量(10mg和25mg)brensocatib顯著延長了24周(6個月)治療期間發生首次肺部加重的時間(10mg組p=0.03;25mg組p=0.04)。
在試驗期間的任何時候,10mg組與安慰劑組相比加重風險降低了42%(HR=0.58,p=0.03),25mg組與安慰劑組相比加重風險降低了38%(HR=0.62,p=0.046)。此外,與安慰劑相比,brensocatib也顯著降低了肺部加重的發生率(研究的一個關鍵次要終點)。此外,在24周治療期間,痰液中的活性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NE)濃度與安慰劑相比呈劑量依賴性降低。
安全性方面,brensocatib治療的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咳嗽、頭痛、痰增多、呼吸困難、感染性支氣管擴張加重和腹瀉。brensocatib總體耐受性良好,安慰劑組、brensocatib 10mg組和25mg組導致停藥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11%、7%、7%。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因擔憂長期用藥的安全性和一些生物指標未達到,GSK在2015年終止了DPP1抑制劑GSK-2793660的開發。
支氣管擴張癥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7省市40歲以上居民患病率約為1.2%,目前尚無針對支氣管擴張的治療藥物,均為對癥治療以及處理并發癥。約有170萬-600萬支氣管擴張患者無法得到適合的治療。
期待未來brensocatib和HSK31858可以通過臨床試驗檢驗,順利獲批上市,造福廣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