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深圳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消息,深圳已經規劃了五塊醫療用地,以引進社會資本舉辦三級醫院。同時,深圳還推介了兩個三級公立醫院的合作項目。深圳市投資推廣署招商專員何峰也透露,目前已有30家投資機構與深圳市政府洽談社會辦醫項目,其中包括德國西門子集團、韓國SKG集團、美國哈佛醫學院和香港今日國際等國際知名機構。
自2009年新醫改政策實施以來,中央頒布了一系列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文件。今年9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商務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并購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福建、廣東、海南設立外資醫院。去年11月,深圳市出臺了《關于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三級醫院的若干規定》,并在用地、稅收及日常運營補貼等方面給予重大優惠。
深圳市衛計委促進辦副主任李林在深圳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合作交流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該規定在土地、人才、稅收、財政補貼、社保政策等多個方面扶持社會資本高起點辦醫。截至2013年底,深圳市非公立醫療機構達到2155家,占全市所有醫療機構的77.4%,其中民營醫院73家。
然而,醫療機構市場并未出現遍地開花的非公立醫院。卓創醫藥行業分析師趙鎮認為,中國醫療市場主要還是政策市場,如果能享受到平等的政策,社會辦醫才能在國內鋪開。對此,深圳市衛計委方面表示,非公立醫療機構存在規模小、技術水平偏低、同質化現象明顯,在技術水平整體上同公立醫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民營醫院成效不一。
深圳新一輪的社會辦醫已經不同于早年的“莆田系”民營醫院,開始有了借鑒香港經驗和高端定位的萌芽。2013年5月,國內第一家港資獨資醫院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落戶深圳。據了解,該醫院的創始人林順潮是香港乃至世界知名的眼科醫生,盡管看診收費較高,但該醫院亮相首年即實現收支平衡。
然而,深圳也不乏水土不服的案例。今年7月,有媒體援引香港大學校委會委托普華永道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撰寫的顧問報告稱,港大深圳醫院運營兩年總虧損近10億元。但院方不久后即駁斥這種說法,回應稱2013年收支平衡。記者近日多次試圖聯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對方未接受采訪。
趙鎮表示,歐美、新加坡等外資醫院進入中國市場將帶來不同的就診理念和經驗。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則指出,如果能將歐美的醫院運營模式復制過來,將有望帶動國內的服務升級。但是,一方面,以哈佛、西門子為代表的外資醫院就診環境、服務態度會比國內三級公立醫院好,一定程度上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社會辦醫的公立醫院沒有納入醫保,這意味著去這部分醫院看病的費用成本較高。
盡管深圳市政府已經對社會資本辦醫全面開閘,但就目前而言,社會辦醫要想暢通無阻還需要更多配套的政策細則。趙鎮指出,未來社會資本辦醫的模式將越來越多,但在我國醫療體系中承擔的依然是“補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