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現金支付,一種是服務。國際上的經驗大多是兩種方式的混合,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現金支付和提供服務沒有明顯限制,另一類是以提供服務為主。比如在日本,服務優先,沒有特別許可不給予現金支付。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缺乏居家養老服務和機構護理,只能由家庭成員提供服務,所以允許現金支付。在其他國家,如德國和美國,沒有明確的限制,現金和服務都是護理保障的形式。例如,在德國,79%的護理保障以現金形式提供,21%以服務形式提供。
根據護理服務的類型,有兩類:家庭服務和機構服務。其中,機構服務分為全天候服務、僅日間服務、短時服務和僅少量夜間服務。以德國為例,2013年共有263萬人需要長期護理服務,其中71%接受家庭服務,29%接受機構服務。在接受家庭護理服務的71%的人中,47%的使用者接受家庭提供的服務,他們的護理保障以現金形式提供。另外24%的用戶獲得專業家庭護理公司提供的服務。
綜上所述,護理服務有幾個特點。首先,近一半的用戶護理是由家人提供的,他們獲得現金。要提供這樣一個現金給予的評估,核心是國家有一個比較成熟的護理等級評估體系,能夠給出一個公正的評估,讓現金給予的金額和持續時間能夠得到批準。缺乏這樣的評估體系,很容易導致安全的濫用和自我浪費。
其次,大量用戶需要專業的上門服務。服務需求來自生活救助、醫療等方面。這些服務需要經過專業培訓的第三方護理公司來提供。這些服務都會是護理保障的一部分,所以需要有相應的市場規則和認可制度,讓有資質的第三方公司從護理保障中得到補償。
最后,機構護理服務重點關注有重度護理需求的患者比例較高,且大多需要全天候服務。所以這類機構需要專業的護理人才和透明的評估體系,避免服務質量魚目混珠,服務使用不合理。
從以上三點來看,中國市場護理服務的供給存在較大差距。首先,中國的居家養老服務并不成熟。居家服務缺乏相應的市場規范和標準。以南通的護理試點為例,護理保險基金對在定點護理服務機構接受居家養老服務的用戶按標準進行賠付,每月限額暫定為1200元。這樣標準化的支付背后,必然有能夠達標的上門服務,服務細化到項目、時長、流程。
中國的機構護理服務業并不成熟。目前,雖然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都有住院護理服務,但市場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專業護理人才匱乏,一直嚴重依賴學歷低、缺乏專業醫療服務培訓的護理人員。二是隨著年輕人口城市化明顯,愿意從事護理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接班人跟不上。再次,中國沒有經歷過一次護理行業的技術革新,很多服務都是由傳統的人力完成。無論在護理技術上,還是輔助設施上,都不成熟,不可能像國外那樣,盡可能節省人力。因此,中國的護理服務普遍效率低下。
從以上分析來看,護理保障提供的條件是:成熟的評價體系、優質的護理服務提供者、護理機構服務標準的建立。在服務提供方面,中國的市場還不成熟,無論是上門服務還是機構服務,在人才、技術、服務質量等方面都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