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4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意見》有關情況。與此同時,互聯網巨頭騰訊、阿里也宣布了布局“互聯網醫療”的幾項重要舉措,包括微信智慧醫院3.0、阿里健康Xi安高新互聯網醫院、醫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等
醫療在政策層面進一步推行的現實背景和機遇是什么?為什么互聯網如此受市場追捧,受國家重視?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醫學情報信息研究所所長史鴻飛在第79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上介紹,到2035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29%,慢性病患者比例現已達到總人口的21%。居民對健康、醫療、養老的需求快速增長。但現實中,我國醫療資源分布存在結構性失衡;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優質醫療資源嚴重稀缺,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看病難的問題;基層醫生的能力水平、培養機制和發展路徑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圍繞居民的醫療服務和健康干預的能力和需求存在差異。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大幅降低了連接成本,突破了物理限制;衍生的大數據、可穿戴設備、AI進一步推動技術和認知的迭代;技術的發展為醫學模式的改變做了充分的準備,對其他很多領域都是一個典范。
所以互聯網醫療等新技術介入醫療是大勢所趨。而且互聯網在其他領域的成功案例,讓各方熱切期待互聯網醫療領域的發展。
互聯網醫療服務方向和利好政策
在很多人的新觀念中,互聯網如何“治療”醫療一直是一個模糊的大概念,涉及的領域也是零碎而多樣的。在上周國務院發布的《意見》中,指出了互聯網與醫療服務結合的兩個方向。
首先是圍繞核心業務治療患者。互聯網診療服務,包括診斷、治療方案和處方,是互聯網服務的一項內容,是醫療的核心業務。目前,衛健委正在起草制定《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將明確互聯網診療的底線和邊界。遠程醫療服務,家庭醫生為簽約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和在線咨詢服務,常見病和慢性病的在線隨訪服務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是非核心業務,充分發揮互聯網便利、提高便利性的優勢,提供一些輔助服務,如手機在線掛號、預約就診、就醫提醒、手機移動支付、檢查化驗結果在線查詢等。
同時,《意見》也釋放出八大政策利好信號:
一是在“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中,明確規定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衛健委還支持有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
其次,推進家庭簽約服務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網上簽約服務、網上健康咨詢、預約轉診、慢性病隨訪、健康管理、延伸處方等與家庭簽約服務相關的工作可在網上開展。
再次,在“互聯網藥品”供應保障服務方面,明確網上處方經藥師審核后,醫療機構和醫藥企業可以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配送。
第四,在推進“互聯網保險結算”方面,逐步擴大網上結算功能,包括異地結算和一站式結算,方便患者。
第五,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中,我們應該鼓勵
第七,在鼓勵中西部地區、農村貧困地區和邊遠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方面,通過非常實際的措施給予政策支持。
第八,對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負責,明確提出規范的監管措施。比如,規范互聯網診療行為管理辦法,明確監管底線,建立醫療責任分擔機制;建立統一規范的數據標準,制定健康醫療大數據的確認、開放、流通、交易和產權保護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信息安全和醫療健康數據保密規定,嚴格管理患者信息、用戶數據、基因數據等個人隱私相關信息。
互聯網醫療四大突出優勢
史飛說,互聯網在醫療領域應用的優勢非常明顯:
廣泛和持續的強互聯
互聯網技術最大的優勢在于廣泛的跨境互聯,幾乎是無成本的。從橫向來看,理論上可以打通整個醫療上下游產業,甚至相關產業,實現跨領域資源整合,大幅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降低成本;從縱向來看,將所有患者的生活與醫療服務連接起來是可能的。而且有利于進一步放大醫聯體或醫療集團帶來的群體效應,打破三甲醫院與患者之間的超級粘性。
獲取資源能力提升
讓患者擁有以自我為中心獲取所需資源和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允許患者選擇和評價,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同時,獨立運營的屬性不僅降低了醫療機構的人力成本和工作壓力,也提升了患者的體驗。
可穿戴設備
它顛覆了收集患者信息的方式,可以隨時收集原本只能在醫院收集的數據。而且后端醫療保障團隊根據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實時長期跟蹤,使得突破目前的健康、醫療、急救、養老模式成為可能。
AI的載體
AI在醫療業務中的應用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在傳統的醫療模式中很難找到醫療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的場景。醫療應用不僅可以為AI提供大量的訓練、分析和決策數據和應用場景,還可以為AI的進一步迭代和新的AI需求的產生提供基礎平臺,從而推動醫療AI相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此外,醫療AI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整體醫療消耗,提供社會醫療資源的利用率,緩解優質醫療資源不足的壓力,為醫生的培養提供更便捷的手段。
互聯網醫療四大制約因素
另一方面,史鴻飛認為,互聯網介入醫療行業的制約因素也一目了然:
優質醫療資源缺乏缺乏內生動力
優質醫療資源的相對集中和稀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而且集中了優質醫療資源的醫院也沒有內在動力去對接互聯網。需要聯網的醫療機構往往醫療服務水平相對較弱。這種情況導致醫療資源獲取困難,應用創新基礎條件缺乏,進而導致互聯網公司獲客成本較高,用戶粘性較低,商業模式難以被認可,行業難以發展。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難度大
互聯網產品不斷演進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數據的充分共享,但這種共享在推動應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難度的不斷增加。社會征信體系沒有建立和普及,導致惡意操作成本低,使患者和醫務工作者承擔了一定的風險。國家對醫療數據管控的進一步加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聯網應用的發展。
資本短期回報屬性的限制
投資有非常強的短期回報屬性,有其內在原因,很難改變。然而,醫療行業的特點、獲取醫療資源的成本、獲取客戶的成本、醫療服務的成本
網絡醫療的進一步發展,無法回避醫學倫理的難題。打擦邊球的模式不是長久之計,AI醫療的醫療事故責任劃分需要明確的法律法規。
醫學倫理制約
醫療大勢已定,限制因素也很清楚。因此,史鴻飛對未來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互聯網醫療未來發展趨勢
醫療應用雖然可以在模式上有所創新和突破,但與政府行政政策相比處于絕對劣勢。醫療互聯網應用的發展需要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和政府支持。很多政策,包括醫改、醫德、醫保、征信系統、信息安全、醫療數據使用等。都影響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此外,優質醫療資源相對集中的大型三甲醫院的信息資源壁壘也亟待打破。
通過《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的發布,可以看出國家支持和規范互聯網醫療的決心和力度。
政府在政策層面大力支撐
醫療機構間業務整合一直擅長互聯網醫療。從近幾年的行業發展來看,互聯網醫療向醫療機構內部延伸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方需求越來越多,需要與醫療機構內部醫療服務進行深度融合。但由于互聯網醫療產生的數據量很大,醫療機構的內部系統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而互聯網醫療的進一步發展也需要醫囑的驅動。
與醫療業務深入整合
大型三甲醫院缺乏連接互聯網的內在動力,互聯網醫療模式難以獲得資本認可。所以能否選擇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與醫療集團、民營醫療機構、醫學會、醫生集團、醫院投資集團等結合起來。首先,有了長期的資金支持,我們也可以得到持續迭代和深入發展的R&D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