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醫療行業因其抗周期性而被市場所看重。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醫療行業的穩定性被很多投資者看重為避風港。但是醫療行業并不是沒有周期,只是其周期更多的取決于支付方的政策變化,而不是外部經濟周期。
隨著老齡化的加速和告別經濟高增長,為了彌補地區差異帶來的不平衡,大多數主要經濟體都合并了原本分散的社保實體,以提高統籌能力。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減少,對社會保障覆蓋需求強烈。所有原來沒有覆蓋的勞動力都將被包括在內。雖然這將增加財政補貼,但總體上有助于保持基金池的穩定。
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全面醫療保險覆蓋體系的建立,社會保障對市場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基本上主導了市場調節。
從國際經驗來看,醫療保險制度主要分為以美國為主的商業保險私立醫療機構全面市場化模式、以英國等歐洲國家為主的社會保障公立醫療機構政府主導模式和以日本為主的社會保障私立醫療機構混合模式。從總體趨勢看,以政策推動社保覆蓋幾乎是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首選。即使是完全市場化的美國,也在加大政策性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希望控制醫療總支出的增長速度。醫療服務體系效率的提高主要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營機構對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的補充,通過引入民營醫療服務機構來推動原有公立體系的改革。當然,也有像日本這樣的國家,原來的醫療服務體系是由私人部門主導的。
但無論是哪種模式,隨著支付者覆蓋面的增加和醫療支出的加快,支付方式的改革明顯加快。在美國這樣的市場化國家,支付方式的改革仍然主要以政府醫保Medicare和Medicaid為主導,引入一系列價值支付模式,帶動整體支付模式的變革。在醫療保險和醫院都由政府控制的國家,改革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增加付費規則,加強付費方對醫療服務的監管;另一方面是加大公共醫療服務體系改革力度,提高其效率,降低成本。以日本為例,政府主要加強對付費者的管理,大部分醫療服務由市場提供。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美國完全市場化的改革阻力很大,主要是市場現有利益難以撬動。做大蛋糕是推動改革的必由之路,這也是奧巴馬醫改最終得以通過的原因。但是在醫保和醫療服務都是公共的體制下,改革也很難推進,因為在不同的監管體制下,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很大。雖然做大蛋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改革,但效果不如市場化國家。但隨著財政和醫保壓力越來越大,改革正在加速。未來隨著醫保整體水平的提高和談判能力的增強,醫療服務機構的區域屬性依然較強,市場碎片化明顯,支付方推動改革的能力將會增強。
但在支付體系僅由政府控制的領域,整體改革相對成功。由于只有一個繳費方,政府醫保相對強勢,沒有強勢的公立醫療機構,所以相對容易實施監管,有助于將整體醫療費用控制在相對合理的水平。
從醫療體制改革進程來看,醫療行業高度受制于政策變化。比如美國實行價值付費后,很多醫院難以為繼,只能關門大吉或者與其他醫療機構合并。之后
所以,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推進,醫療市場的周期性也非常明顯。每次一系列政策出臺,醫療市場都會被迫重塑,與經濟周期不重合。從上面的簡單對比來看,醫療的周期性主要取決于支付和服務政策的變化。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醫療保險和醫療服務都是公共導向的體制來說,改革起來確實相對困難。但如上文分析,如果未來醫保整體水平提高,醫保整體談判能力會加強。隨著支付方式的改變,公共醫療服務的發展模式將被大大重塑。
首先,面對以藥養醫的普遍現象,政策的優先方向是對醫用耗材等相關產品進行調整,通過談判和招標的方式對藥品進行相對市場化的定價。因為藥品市場相對市場化,先調整藥價是阻力比較小的改革方法,也能得到改變醫生經濟動機的效果。
其次,調整服務價格,推進多元化支付體系。由于我國醫療保險監管體制粗放,精細化管理不足,這不僅導致監管效果較弱,也導致支付方無法有效推進服務市場化改革。因此,隨著積分制和DRG等混合支付模式的引入,醫療服務體系將面臨一次大的調整。
最后,如何突破大醫院的監管阻力,將是改革成敗的關鍵。由于中國公立和私立醫療機構之間的巨大差距,私立醫院很難成為推動公立醫院改革的主要變量。醫改的核心是突破公立醫院,尤其是大型公立醫院。只有大醫院的服務體系徹底重塑,整個改革才能真正成功。
因此,隨著中國醫療保險支付制度的改革,服務和產品市場將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在醫療投資領域跟蹤趨勢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