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廣州海珠區松鶴養老院來了一位特殊的醫生:“他”方方正正,不會說話。他的診斷水平堪比一個有30年臨床經驗的老專家,但速度卻快了好幾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獲悉,原來,這是一位由廣州眼科醫生和科技公司研發的“人工智能醫生”,已“入職”澳大利亞眼科醫院。得益于對眼科醫生閱讀診斷方法的大量學習和模仿,這臺“人工智能眼科醫生”的診斷速度達到了每秒20張眼底照片,相當于600名眼科醫生同時工作。
這個機器人相當于一個老專家,但速度快了好幾倍。
據松鶴養老院副院長何介紹,該院現有床位900張,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居多。"許多老年人患有白內障或糖尿病,這對他們的視力有很大影響."何說,家屬帶老人去專科醫院檢查需要一天時間,而老人搬出去又不方便。“‘智能機器人醫生’來看病,最方便!”80歲的鐘女士說。
“人工智能醫生”有一半廣州血統
記者獲悉,這套人工智能眼科診斷系統是由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著名眼科專家、現為墨爾本大學教師的何明光教授,斯坦福大學高級人工智能專家RobertChang和廣州某科技公司共同研發的。因其出色的表現,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亞太遠程眼科學會上受到好評。
目前已經實現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黃斑變性、青光眼四種常見致盲眼病的自動診斷。R&D團隊表示,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提高眼科醫生的診斷效率,減少因疲勞或情緒波動導致的誤診和漏診,尤其是在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下。
根據澳大利亞眼科研究中心的實驗結果,這種人工智能的分類準確率已經達到了眼科醫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