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獲悉,為保護患者利益,維護醫療秩序,相關部門通過深化醫改等措施,不斷加大對醫療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綜合監管,凈化醫療環境。
據介紹,國家不斷“亮劍”,通過專項行動、案件督辦等方式加大對非法行醫的打擊力度。例如,2016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公安部、中央網信辦等部門聯合下發通知,部署開展為期一年的集中整治號販子和網上醫療專項行動,在重點城市重點醫院打了一場打擊號販子的“集群戰”。
查處醫院周邊“號販子”違法犯罪活動,圍剿網上有害信息和關鍵詞,關閉微信、微信群、微信微信官方賬號、微博等賬號3852個.一系列的“重拳”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各重點省份共開展相關宣傳活動5200余次,發放宣傳資料175萬余份,有效揭示了“號販子”和“網上醫托”的常用手段,引導群眾增強識別能力。
加強對民營醫院的監管也是相關部門近期的努力方向之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民營醫療機構44.8萬家,占全國醫療機構總數的46.3%。專家指出,雖然民營醫院的數量和服務量在不斷增加,但醫療技術能力,尤其是專科服務能力仍然參差不齊。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的指導意見》,指由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重點監管向全行業監管轉變;引導社會醫療機構加強各方面自律,提高誠信經營水平。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民營醫療機構違法違規問題,在2018年下半年組織的國家監督抽查中,民營醫療機構抽查比例大幅提高,監管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記者還了解到,下一步,衛生部門將把民營醫療機構質量管理納入國家整體質量控制體系,加強民營醫療機構質量信息分析,對民營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實施同質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