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元宵佳節,少不了賞花燈、吃湯圓。南方的湯圓,北方的元宵,寓意著團圓與圓滿。湯圓不僅是一種傳統食品,而且對人體具有滋補保健的藥用價值。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而各類湯圓餡,如冰糖、山藥、大棗、 核桃、玫瑰、桂花、山楂等,對身體均有不同程度的滋補功能和一定的藥效。湯圓好吃,但食用不當也會損傷脾胃。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食用湯圓有哪些講究。
花式湯圓做法功效盤點:
沙參湯圓 原料:沙參50克,山藥10克,核桃仁15克,花生米15克,芝麻10克,豆沙泥30克,紅砂糖50克,糯米500克,粳米150克。制法:1.先將糯米制成湯圓濕粉或用市場上出售的湯圓干粉250克調水適量。2.將沙參、山藥、核桃仁、花生仁、芝麻(花生、芝麻先炒熟)、豆沙泥、紅砂糖和適量熟豬油搗成泥狀,此即湯圓心子;3.將湯圓粉加少量清水,揉和成泥,搓成直徑約2厘米左右的小圓球狀;用大指頭壓一凹陷,將湯圓心子填入,再慢 慢將口收攏,將心子封住,搓圓;沸水中煮熟可食用。功效:補氣強身。
薏仁湯圓 原料:薏仁150克,糯米粉250克。制法:將薏仁洗凈,蒸熟,放在大碗中,加入白糖150克,胡椒面少許,以勺壓拌調勻成泥餡備用。將糯米粉調水適量,揉成軟料,與薏仁餡包成湯圓,煎煮皆可。功效:補腎滋陰。
珍珠湯圓 原料:珍珠粉0.3克,棗泥50克。制法:將珍珠粉、棗泥加糖適量,做成餡料;將餡料包入糯米粉中做成湯圓。早晨作點心食用。功效:對神經衰弱所致失眠,有一定的效果。
肉麩湯圓 原料:糯米250克,小麥麩60克,瘦豬肉100克。制法:將糯米淘洗干凈,用水泡兩天,水磨成漿,白布濾過,曬干成粉。小麥麩炒成黃色,豬肉剁茸,蔥、姜切成末,加鹽、味精、清水適量,攪拌成餡,用加工好的糯米粉包成湯圓,沸水中煮熟即可。功效:有收斂止汗作用,可輔治小兒盜汗。
紅豆紅薯湯圓 做法:紅豆需提前浸泡過夜,撈起沖凈,濾干水分;將6碗水倒入煲內,放入紅豆武火煮沸,轉中火煮40分鐘,下冰糖再煮20分鐘;紅薯洗凈,切塊裝盤,隔水蒸熟,趁熱去皮放入碗里,用湯匙壓成泥狀,倒入糯米粉、白砂糖和生粉攪拌揉搓成團(若覺得太干可加少許水),再將面團搓成一個個紅薯湯圓;將適量清水倒入鍋內燒開,放入湯圓煮至浮起,熟透,撈出;將紅豆湯裝碗,再勺上煮好的紅薯湯圓即成。功效:開胃消滯。
香菇肉粒咸湯圓 做法:將適量水倒入煲內燒開,下湯圓煮沸,待湯圓浮起熟透后撈起;香菇用水泡發,去蒂,切粒;瘦肉洗凈,先切片后再切粒;蝦米用水洗凈,切粒;蔥洗凈切末;熱鍋放1湯匙油,下肉粒、香菇和蝦米翻炒爆香,倒入2碗水燒開,滾5~8分鐘;下適量鹽、麻油和胡椒粉調味,放入湯圓,撒上蔥末即可品嘗。功效:補中益氣,健脾養胃。
健康食用湯圓小貼士:
湯圓不宜當早餐:湯圓的主要原料是精白糯米粉,黏性高,湯圓餡里大量的油脂,更給胃腸增加了負擔。早起時,胃腸道功能最弱,吃湯圓會讓胃腸不堪重負。消化功能差的人,還會出現泛酸、燒心等情況,影響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湯圓里含量最多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而蛋白質、礦物質、膳食纖維等非常少。不能滿足人們一上午的營養需求。專家指出,吃湯圓****在中午,這個時候人體的胃腸功能最強,也有充分的時間來消化湯圓。
吃三個湯圓,減半碗米飯:一般來說,3個湯圓所用的糯米粉相當于1兩米飯所用的米,也就是半碗米飯的量。雖然元宵、湯圓都有了“無糖型”的,但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無糖,因為皮和餡都無法根本去除糖分。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即使是“無糖型”湯圓也不要吃。如果一定要吃,每次吃湯圓的量不要超過3個,而且一定要在每天的主食總量中減去半碗米飯。
配點辣菜護脾胃:中日友好醫院中醫科教授晁恩祥指出,湯圓含糖特別高,而太甜的食物會影響脾胃。中醫說“甘入脾”,味甘的食物如湯圓,有“緩滯”作用,適量攝取能為腸胃帶來能量,幫助消化吸收吃進肚子里的食物,但是吃多了則會減緩腸胃蠕動,導致打嗝、脹氣、腹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癥狀。在吃湯圓的同時,可以搭配一些辛味的食物,如蔥、姜、蒜、辣椒等,來平衡湯圓帶來的滯緩效果,減低對脾胃的傷害。吃湯圓****搭配一些小菜,比如蒜泥茄子、洋蔥拌木耳等,不僅爽口解膩,營養也更均衡。
元宵比湯圓更難消化:元宵和湯圓略有不同,元宵用干粉滾制而成,餡較小,粉較多,煮出來很實在,又容易硬心。而湯圓用糯米燙揉后的濕粉包成,通常餡較大,煮出來柔軟細膩。就淀粉消化角度來說,元宵比湯圓更難一些;但對于消化脂肪有困難的人來說,湯圓更麻煩一些。如果吃湯圓,****是熱著吃,冷后更難消化。湯圓柔軟,要吃得慢一點,避免燙傷,也要避免油脂過多難消化。吃元宵的時候要細細地嚼,以免胃里不舒服。
麥芽煎劑可用于湯圓傷食:麥芽味甘,性微溫,功能消食、和胃?,F代研究證明,麥芽對胃酸與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輕度促進作用,故能助消化。另外,麥芽含淀粉酶、轉化糖酶、蛋白分解酶,這些消化酶能治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食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