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為廿四節氣的“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日暑熱程度的節氣。氣候特點此時,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還沒有熱到極點。是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一年最熱的時期??墒沁@節氣正值初伏前后,而一般在入伏以后,暴雨形成的洪水,又稱為“伏汛”。在我們南方早已從炎熱進入了漫長的酷熱階段了,這地區亦有句氣候上的民諺,就是“熱極生風”。往往酷熱一段時期又來一場臺風,所謂的臺風季節就是這時南方氣候的特點了。小暑的養生小暑之時,南方已經十分炎熱了,人們最容易感到的是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應該按五臟主時,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此時人們亦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氣,適當活動,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泄,這些活動如游泳、聽音樂等,尤其是音樂悠揚舒緩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都是一種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腦及系統功能,協調各系統器官的正常活動,促進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提高人的修養,難怪古人在此節氣云:“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矣。”中醫養生與治病方面有“冬病夏治”之說,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風濕痹癥等,這時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我省乃至全國的中醫醫院都在這小暑到大暑節氣內的三伏天日,開展貼藥發泡的“天炎”治療。這種治法年年堅持則效果更明顯。小暑氣節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的時節,在飲食調節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冷飲冷食不宜過多,一切都應以適量為宜。此時節又是紅眼病多發、高發期,注意這類的傳染性疾病。還要盡量避免戶外活動,慎防中暑。由于天氣炎熱,人們的食欲減退,飲食選擇要以清淡芳香為主,因為清淡易于消化,芳香刺激食欲,進補要能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泄,這與情志調節一樣,才能與“夏長”之氣相適當。廣東尤其在珠三角一帶的民間,在小暑大暑的那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苡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燈芯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以應節解暑。同時此節氣的湯水尤為重要,因出汗和揮發多,且胃口亦差。佐餐的湯品宜粉葛煲魚湯、咸檸檬煲老鴨、冬瓜荷葉苡米煲排骨、昆布海藻煲豬?、冬瓜冬菜滾泥?魚咸酸菜蠔豉干煲豬月展等,多吃水果也是有益的防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