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年底,全國所有省份都可以基本完成綜合改革任務。”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施行兩年多來,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和“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改革路徑,基層成為3年醫改的重點。在廣大的社區和農村,長期存在的“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得到了緩解,全新的基本醫療服務模式初步建立。
據權威調查統計,截至10月底,全國正在接受規范化慢病管理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有6800余萬名。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建檔人數達2.22億和3.64億。城鄉居民對基層醫改的滿意度隨醫改進程而升高,其中農村居民滿意度高于城鎮居民。
取得十大成效
通過3年醫改,我國已經在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了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全覆蓋。通過以基本藥物制度為抓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全面實現,原有的舊機制被打破,新機制已初步建立。
由于政府對于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不足,“以藥養醫”機制迫使基層醫療機構主要靠賣藥維持生存。這不但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損害了人民的健康,還腐蝕了醫生隊伍,使醫患關系日趨緊張。
孫志剛表示:“大量虛高藥費通過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的醫保報銷,這非常不合理,也是一種浪費。為了轉變這種機制,必須通過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包括管理、人事、分配、藥品流通、醫療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建立一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新機制。”
隨著30多個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文件出臺,基層衛生機構實現了“四個轉變”:由單一藥品的零差率補償轉變為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的綜合補助;由單項改革,轉變為綜合改革推進;由單一的藥品招標采購,轉變為推動藥品生產流通領域各環節的深刻變革;由單純地保障醫療機構生存運行,轉變為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
隨著新機制的建立,新醫改給我國廣大基層和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初步取得了十大成效。
首先,百姓得到實惠——全民醫保擴面提標,基本藥物價格全國平均下降了30%左右,“一升一降”讓百姓看病少掏錢。公共衛生均等化水平提高——年人均經費提高到25元。基層醫療服務模式轉變——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和全科醫生制度實施,許多醫生主動上門提供服務,醫患矛盾逐步減少,醫患關系得到改善。
其次,服務能力提升——全國70%的地區擁有達標的縣、鄉鎮、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效率提高——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財政補償能力提高,醫務人員結構優化,活力增強,待遇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月均工資增加了600元左右,有15個省份基層醫務人員收入水平超過了當地公務員收入。村醫隊伍得到加強——村衛生室納入基本藥物制度、新農合實施范疇,增加了村醫補助,保障了村醫待遇,穩定了村醫隊伍。
再次,推動藥品生產流通領域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采購藥品的方式發生改變,引發藥品生產流通領域改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整合。
最后,為縣以上公立醫院改革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一批熟悉醫改、推進醫改的干部;增添了全國推進醫改攻堅克難的信心。
設立激勵機制
建立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的新激勵機制是基層醫改的攻堅目標之一。由于涉及人事、分配、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僅要保障合理收入,還要讓醫務人員有職業追求,因此,想要做到面面俱到很不容易。
以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編制管人,吃的是“大鍋飯”,陷入缺少活力、業務不精、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斷了藥品加成收入后,需要通過人事、分配、財政保障制度的綜合改革建立有活力、有保障、有奔頭的新激勵機制。
孫志剛表示:“衛生系統是推進醫改的主戰場,廣大醫務人員是改革的主力軍。醫務人員積極性不調動,將難以持久地體現基層醫療機構的公益性;醫務人員積極性不調動,難以長期讓百姓得到實惠;醫務人員積極性不調動,醫改的目標也難以最終實現。”
調查顯示,基層醫務人員的滿意度較高。醫務人員肯定了醫改帶來的積極變化,如工作環境改善、工作效率提高、社會形象提升等。但是當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工作壓力較大,有的地方仍未完全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
為了全面落實補償機制,國務院醫改辦已經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未來將采取措施督導各地落實補償責任,確保醫務人員得到合理報酬。
“十二五”改革公立醫院
經過3年的醫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改革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而大醫院的“以藥養醫”機制仍未改變。因此,造成城鎮居民對于醫改的滿意度明顯不如農村居民高。
對此,孫志剛表示:“雖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建設規模上、服務功能上與城市大醫院有所不同,但都是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種意義上看,公立醫療機構改革已經從基層開始啟動。”
根據醫改辦的規劃,“十二五”期間公立醫院改革要全面向大中城市拓展延伸。孫志剛強調:“由于公立醫療機構以藥養醫,存在逐利性,漸漸偏離公益性方向,因此,基層醫改推動新機制的成功建立,為縣以上公立醫院改革提供了經驗。”
從基層公立醫療機構綜合改革實踐看,推進大中城市公立醫療機構改革,依然要著力做好破除以藥養醫、創新體制機制、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3篇文章。不久,縣醫院改革將啟動,城市公立醫院改革也將在“十二五”全面推開。
但是,我國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還不平衡,由于基層服務能力不足,很多患者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大醫院尋找治療,如果想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局面,必須改變“基層不強、小病大看”的狀況。孫志剛表示,基層機構基礎夯實了,人民健康有了守門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就能顯著緩解。基層機構是醫療服務體系在基層的延伸,基層醫改完成了,大醫院的壓力就會減小。
“但是,改革的路徑已經十分清晰。下一步將繼續鞏固和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新機制。” 孫志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