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8萬億元的健康服務業前景十分誘人,但目前占健康服務業產值80%的醫療服務業,發展情況仍不夠理想。在14日舉行的第十屆“中國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國務院醫改辦原副主任徐善長在會上表示,發展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社會辦醫一系列文件政策落實不到位。這種不到位體現在醫療資源配置、醫保的定點準入、醫療人才流動機制以及嚴許可輕監管等方面。徐善長表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社會辦醫下一步可能還需要政策的落實,每一項具體的要落實,否則“玻璃門”和“彈簧門”始終存在。
早在2010年末,國務院便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以推動多元辦醫格局的形成。2013年10月,國務院40號文《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蓋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此后,社會資本在醫療領域非常活躍,包括藥企、醫療器械、實業以及金融業,都紛紛進入醫療領域,布局相應產業鏈。
然而,目前社會辦醫的規模、數量和速度與國家“十二五”衛生事業規劃提出的到2015年床位數、服務量均占全國總量20%的目標尚有較大差距。徐善長表示,當時提出20%目標的時候,這個比例大約在9%,現在是11%不到。徐善長解釋說,推動社會辦醫基于兩點考慮,一是我國醫療供給不足,既有數量也有質量的不足;二是公立醫療機構都要靠政府來辦是辦不起來的。鼓勵社會辦醫,一方面能夠提高供給,另外,也能夠減輕政府的負擔,政府可以有更好的財力保證公辦醫療機構。
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