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以來,江蘇、遼寧、山東等地相繼曝出用于心絞痛治療的常用藥硝酸甘油片缺貨漲價。目前,100片裝的硝酸甘油片普遍從2018年的4.5元漲到了40元。對此,藥店和藥廠的普遍解釋是,上游供應商因環保問題關停,原料供不應求,部分企業借機哄抬價格,導致藥品斷貨漲價。
根據王智的資料,硝酸甘油片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常規特效藥,市場上存在“剛需”。此次提價后,該藥當地市場價格已接近或超過此前設定的零售限價。以貴州為例,根據黔藥[2013]133號,硝酸甘油片每瓶最高零售價僅為4.9元。
藥品超過限價,雖然這種情況時有發生。但近三年來,在國家多次出臺政策督促藥品降價的背景下,偶有發生也很突兀。在中國商品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心田看來,以硝酸甘油片為代表的藥品超限是必然的。他指出,第一,醫療體制的改革方向是促進流通,其本質是更加市場化,而藥品的限價多少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價格的變化,這是基本的市場行為。沒毛病。通過限價來制約藥價變化,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雖然藥品降價是大趨勢,但近年來很多藥品之所以會大幅降價,是因為政策和監管逐步規范了過去藥品流通中的壟斷、回扣、層層加碼等灰色現象,優化了藥品流通生態環境,但藥品供應鏈并沒有完全升級。是化學藥物的上游。近年來,對化學工業的監管力度很大。僅僅因為環境問題,就有相當數量的化工廠被關閉。2018年,僅山東淄博就關閉了近30家醫藥中間體相關化工企業。可見,部分藥品的上游化工產品出了問題,漲價確實是實際情況。上游原料藥和中間體的供應無法保證或者價格發生變化,必然會影響到原料藥甚至成品藥,而這種情況在2019年可能會變得更加頻繁和普遍。
劉心田強調,上游停產造成的藥品生產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藥品加工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個小小的原料就能影響一個藥品甚至一個行業。如果國家層面不重視并及時解決,2019年更嚴重的藥價“超限”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