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年底的時候,盤點過去一年發生的事情是一項喜歡的工作。在昨天的(第一篇)文章中,筆者已經通過CSO、CRO、海外M&A簡單回顧了2017年中國醫藥行業重大投資M&A事件,今天的(第二篇)文章同樣精彩。
關鍵詞
免疫療法
腫瘤、細胞治療和其他自身免疫治療無疑是目前新藥研發的最熱門領域。國內任何一家藥企,沒有幾個這樣的項目,都不好意思出去說自己在做新藥研發。這個領域屬于尖端技術,能攻克疑難雜癥,燒錢快,回報高,自然吸引資本。
案例一:三胞集團
2017年1月10日,三胞集團在舊金山與加拿大Valeant制藥公司達成協議,以8.19億美元現金收購總部位于美國加州的Dendreon公司全部股權。三胞集團不僅獲得了前列腺癌細胞免疫治療藥物Provenge的完全知識產權,還獲得了Dendreon生物公司的頂尖人才團隊,世界一流的細胞免疫治療藥物研發平臺、生產平臺、臨床應用平臺、物流配送平臺等。更重要的是,它獲得了被稱為細胞藥物核心的質量控制標準和質量保證體系。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從美國獲得生物原藥。6月29日,三胞集團完成對美國生物醫藥公司Dendreon全部股權的收購。11月29日,三胞集團宣布以59.68億元人民幣將美國生物醫藥公司Dendreon轉讓給旗下上市公司南京新百。
Dendreon生物醫學公司成立于1992年。2010年4月,FDA正式批準該公司子公司Provenge用于治療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這是FDA批準上市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用于前列腺癌自體細胞免疫治療的藥物。2016年,Provenge的銷售額達到約3億美元。
點評:中國企業收購了美國生物制藥的原研產品,批準了上市不到7年的新藥。不得不說,這次收購是一個里程碑。當然,人們更關心的是,中國企業接下來會如何“對待”這樣一個“貴公子”。畢竟原來的研究公司不是很成功。
案例二:復星集團
2017年1月11日,復星醫藥宣布通過全資子公司設立中外合資公司,擬在中國引進美國凱特制藥公司CAR-T治療產品KTE-C19,為淋巴瘤患者帶來全球領先的治療方案。雙方各占合資公司50%的股份。根據協議條款,復星醫藥擬以現金出資2000萬美元,風箏制藥以2000萬美元使用其產品和專有技術的專有使用權,各占合資公司50%的股權。復星醫藥將向合資公司再支付4000萬美元,以支付相關的專利和技術費用。合資企業將向Kite Pharma支付3500萬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并根據R&D的進展和市場條件支付KTE-C19產品的銷售傭金。12月5日,合資公司復星凱特舉行了細胞治療基地啟動儀式。
點評:風箏制藥目前是全球腫瘤T細胞治療研發的領導者。其旗艦產品KTE-C19是一種正在研究中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產品,用于治療復發和難治性B細胞淋巴瘤和白血病。于2017年10月18日獲得美國FDA批準,商品名為Yescarta。2017年8月,吉利德公司以119億美元收購風箏制藥。此前,吉利德以110億美元收購Pharmasset,獲得抗丙肝神藥sophorbuvir,大獲成功。復星醫藥能與風箏制藥成立合資公司,并不代表復星有很強的眼光,但其商業勇氣和運營能力絕對值得稱道。
案例三:華海藥業
2017年9月1日,華海藥業與韓國Eutilex及關聯方簽署投資協議,以3000萬美元收購eu tilex 18.75%股權。同時,華海藥業已與EUTELEX達成產品許可協議。EUTELEX將早期臨床免疫檢查點4-1BB的抗體項目EU101的權益獨家授權給華海藥業,華海藥業向EUTELEX支付最高85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EUTELEX按約定比例分享未來銷售提成。如果EUTELEX未來利用華海藥業的臨床前或臨床數據轉讓EU101的國際權益,將由擁有40年美韓學術界免疫學研究經驗的Byoung S. Kwon博士創立eu telex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從事T細胞治療和免疫相關抗體的研究和商業開發。
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其華奧泰生物公司在中國研發抗體藥物產品。前期主要以類似物為主,逐漸擴展到生物創新藥物。
點評:作為醫藥外貿領域的老牌企業,華海藥業一直在努力從原料藥向制劑轉型。經過多年的努力,剛好遇到了化學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春風。原來在美國專注ANDA的成績,在中國逐漸實現了彎道超車。當然,華海一直在悄悄布局生物制藥領域,從類似物開始,逐漸向附加值更高的創新藥轉變。這次拿到4-1BB抗體項目,也是跟全球研發同步,畢竟目前最快的施貴寶還在做二期臨床研究。
案例四:天境生物
2017年3月23日,專注于生物制藥研發的——天境生物和天時真生物兩家初創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實體獲得了由劍橋資本和天士力制藥牽頭的1.5億美元的新融資。這筆融資將被合并后的實體用于加強公司的產品研發,促進臨床申報和業務國際化。
天京生物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創新藥物早期研發和臨床研究能力,天時珍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生物制藥技術開發、臨床前評價、質量科學和質量管理。并購后,被并購實體的創新能力和R&D效率將大大提高,實現戰略和能力的互補。合并后的實體在其新藥研發管道中有12個新的抗體藥物項目,重點是腫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點評:劍橋資本在醫療資本運營領域,尤其是早期的R&D項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標志性的丹參滴丸,田麗藥業也進行了頻繁的投資。兩家公司合作自然是大事。合并后新公司如何推進項目,值得期待。
關鍵詞
阿斯利康
阿斯利康在中國的成功取決于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王樂妍。2017年4月,王樂妍升任阿斯利康全球副總裁兼國際業務及中國區總裁,并成為全球管理委員會成員,直接向全球CEO匯報。這是中國本土管理人才首次進入大型跨國制藥企業的最高管理層。與其他外國公司相比,中國業務的全球份額僅為個位數。阿斯利康中國對全球業績的貢獻約為15%。作為中國區的領導,王樂妍的領導能力受到總部的青睞,自然有話語權,一些業務操作可以得到支持。
自從成為導游以來,王樂妍的職業生活中,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政府關系。比如新產品審批:針對T790M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新藥特瑞沙(AZD9291)于2017年3月獲準在中國上市,距離其正式提交上市申請不到兩個月,距離其獲得美國FDA批準(2015年11月13日)僅約15個月。可以說是創下了進口藥在國內上市的一個速度。除了趕上藥監部門的政策環境
2017年10月30日,中國醫藥城與羅梅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羅梅醫藥“丁可”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項目正式落戶。羅梅制藥與阿斯利康達成合作共識。羅梅藥業出資5000萬元在中國醫藥城設立江蘇羅梅藥業有限公司,從事丁可等4個仿制藥的注冊申報和一致性評價,并委托阿斯利康作為委托生產企業進行生產。“丁可”仿制藥的原輔料、包裝材料、生產線與阿斯利康原研藥一致。預計“丁可”仿制藥單品年銷售額將達到20億元。
點評:“丁可”瑞舒伐他汀鈣最初是阿斯利康的研究產品。這次阿斯利康愿意拿出來和國內企業合作,是因為失去了原研產品在仿制藥質量療效一致性評價后所能享有的地位優勢,以及醫保降價的巨大壓力。然而,阿斯利康仍然有它的如意算盤。首先,美樂制藥出錢,中國醫藥城背書。然而,即使如此,阿斯利康仍然牢牢掌握著原始的研究和生產技術,沒有泄露出去。利用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設立江蘇羅梅制藥公司,僅作為注冊申請主體,生產仍由阿斯利康單獨承擔,其他任何人不得干預。
案例一:美羅藥業
2017年11月27日,阿斯利康與SDIC創新成立股權對等、自主運營的合資公司迪哲(江蘇)藥業有限公司。合資公司專注于創新藥物的探索、研發和商業化,將充分整合阿斯利康中國創新中心的科研力量,擁有阿斯利康R&D管道中三種處于臨床前階段的潛在藥物的研發和商業化權利。這些藥物的治療領域包括:腫瘤、心血管和代謝性疾病以及呼吸系統疾病。同時,地哲醫藥還將啟動新藥研究項目。SDIC將在此次戰略合作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并將基于醫藥行業的一系列重點投資布局,積極拓展地哲醫藥的戰略資源,引入外部合作伙伴。
點評:當葛蘭素史克和禮來相繼關閉在中國的R&D中心時,業界不得不重新審視眾多跨國藥企在中國R&D中心的生存狀態。另一方面,阿斯利康沒有關閉它,而是另辟蹊徑,與有政府背景的SDIC建立了創新的合作關系。它不僅成功剝離了R&D中心,還獲得了一個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時,將項目注入合資公司,可能會避免大公司R&D效率低的弊端,為項目注入新的活力。
案例二:國投創新
關鍵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結婚之初,大家總是和諧美好的,就像童話里的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更何況是只有利益沒有情感的商場。
分手快樂
2017年1月11日,外資藥企賽諾菲與老搭檔杭州民生制藥有限公司正式簽署股權轉讓協議(上圖為股權轉讓簽字儀式)。民生藥業將收購賽諾菲持有的杭州賽諾菲民生健康藥業有限公司全部60%股權。股權轉讓交割完成后,原合資公司將由民生制藥全資擁有并全面負責,賽諾菲將徹底退出。不久前,賽諾菲以唐山太陽石制藥為全部資產,與華潤三九成立合資公司。賽諾菲只拿了30%的股份,退出了太陽石的日常運營。
點評:早在2010年,賽諾菲就先后拿下了太陽石好娃娃品牌和民生21金維他品牌,進軍中國OTC市場。放棄這兩個品牌,標志著賽諾菲中國健康制藥戰略的失敗。
案例一:賽諾菲民生
2017年11月10日,光棍節前夕,海正與輝瑞宣布分手,終于讓長久以來的傳聞塵埃落定。將輝瑞持有的合資公司49%的股權轉讓給高軒資本,并全部退出。合資公司中的“輝瑞”名稱也將適時移除。不過,公告稱,輝瑞承諾將繼續提供技術許可。2012年宣布成立合資公司時,可謂是風光無限。正式運營兩年來,合資公司擴張迅速,到處挖墻腳,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與此同時,依托輝瑞注射液產品“特智星”的優異性能,合資公司異軍突起,大賺一筆。但由于海外工廠轉型,“特智星”的供應已經嚴重滯后。2015年,合資公司業績暴跌,R&D中心突然被取消。此后雙方分手的傳聞不絕于耳,甚至上交所也發出問詢函表示擔憂。隨著一紙公告,事情終于塵埃落定。
點評:合資各方在行業中的地位決定了合資公司從一開始就高調,但也是高調收場。其實兩家從頭到尾都是奇怪的同床異夢。本土企業看中外資企業的國際平臺,想獲得原創的研究品種和高端技術,但外資企業不會給他們那么多快感。再看阿斯利康的“可確定性”項目,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外企看中的是本土企業的銷售渠道和基本的市場運作能力。而中國的仿制藥市場,尤其是基藥市場,一直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看起來看不透,不需要高調的參與者。這次分手對雙方都好。畢竟大家都折騰不起。誰能受得了兩年換三任CEO?
案例二:海正輝瑞
2017年,中國醫藥行業有很多投資M&A事件,每個案例都可以用一個劇本來寫。以上只是簡單回顧了幾個典型案例。現在國內企業資金充裕,購買力增強。他們可以在buy buy買到很多海外的好商品。但需要注意的是,擦亮眼睛,謹慎投資,合理規避風險。不要做“人傻錢多”的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