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去年10月率先在江西取消了門診的全部靜脈輸液。目前醫院原門診的30張輸液椅已轉移設置為留觀病房,作為應急設備使用。
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因為感冒、發燒、咳嗽而前往醫院進行輸液治療,然而多數時候輸液大可不必。“很多患者感冒、發燒或者咽喉不適其實都是病毒性的,不屬于炎癥,多數時候不需要吃消炎藥或者打針,除非是病情比較特殊的。”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藥學部主任陸社桂解釋說。
多年來,抗生素濫用一直是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相關衛生法則也隨之不斷出臺。據2012年出臺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介紹,治療過程中一般禁止使用抗菌藥物,糖尿病、貧血或免疫力低下等特殊患者除外。
盡管如此,許多社區醫院和鄉村診所里“吊瓶森林”現象還是非常普遍。“在上世紀50、60年代,由于當時醫療條件較差,氨基糖類抗生素濫用普遍,結果造成一些患者腎功能下降,甚至耳聾。”陸社桂表示,盡管如今患者的整體素質比當年有所提高,但是自行前去藥店購買抗生素服用的患者依舊大有人在。
此外,抗生素的濫用與部分醫療機構“以藥養醫”的行為息息相關。部分小診所或社區醫院為了經濟效益,每逢有患者就診便建議其輸液或服用消炎藥,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更破壞了身體的其他機能組織。
長期以來,中國抗生素人均使用量一直是發達國家的數倍,八成左右的患者本不需要服用帶有抗生素的消炎藥。“在許多發達國家,買抗生素比買槍還難,隨意出售含有抗生素的藥物也是違法行為,在國外打點滴基本都要求患者住院。”陸社桂表示,治理抗生素濫用等問題的關鍵不僅在于加大懲治力度,醫院更應帶頭給患者普及抗生素知識,讓患者謹慎“扎針”。(記胡晨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