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公立醫院改革評估報告已明確指出目前醫改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接下來的事情就看多部分的齊力協作了。
許多政府部門領導及業內管理人士對近年來的醫改都給予較高評價,但基層大眾卻認為醫改效果并不如他們所說“成績顯著”;究竟成效如何,只有深入實際調查了解并實話實說才能讓人信服,才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才能有目標、有方向、有具體的整改措施來推進醫改往深處和點子上進行。
那么基層醫改的成效究竟如何呢?近日國務院醫改辦與相關部門組織專家,由部級領導帶隊組成12個督查組,對有國家試點縣的29個省份開展督查工作并形成的督查報告給相關部門和大眾真實而又極富深刻指導含義的答復。
報告指出,縣級醫院次均診療費用和人均住院費用增長率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大病不出縣”目標基本實現。但要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效,必須不失時機地全面推動補償機制、價格調整、藥品采購、醫保支付、人事分配、法人治理、監管機制等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圍繞建機制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還明確提出,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尚未破除,試點城市實質性舉措不多。
這份權威的調查報告,在給予醫改大局以整體肯定外,其實是在告誡有關部門和管理人士,目前的醫改存在諸多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與障礙。主要表現在:縣級醫院逐利機制仍不同程度存在;藥價虛高問題比較普遍,縣級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后沒有全部補償到位;部分醫院醫務人員收入與業務收入間接掛鉤;縣級醫院體制機制改革進展不明顯;藥品生產流通、招標采購等方面改革進展遲緩;支付方式改革所覆蓋的患者數量有限等。
盡管中央已經明確政府醫改的職能作用,但一些分管領導怕承擔因調整利益格局而帶來的改革風險,推動改革缺乏壓力和動力,縣級政府政策創新空間也有限??h級醫院改革的技術和管理支撐不夠,制約了體制機制改革發揮作用。逐利機制仍是制約醫改的最大障礙,試點城市實質性舉措不多。
這就不禁讓人從政治與行業管理改革的高度和角度來看醫改。醫改應為政府改善民生的執政大事,必須列為日常重要工作來抓,特別是與基層民眾直接接觸的地方政府,黨委政府一把手必須直管,必須有一名領導專職負責醫改,成立專門領導小組,以此方能有力指揮并協調相關部門全力配合推進醫改進程。
三明市在這方面做得好,市委政府直接領導管理,制定嚴格的管理監督制度和處罰措施,對不服從政府醫改決策或完不成部門任務的行業或部門負責人就地免職,極大刺激調動了全局的醫改積極性和責任心,“看病難看病貴”有了明顯效果,以此獲得百姓的滿意。比如他們用嚴格的績效考核“買斷”醫生處方權,徹底斬斷醫生收入與非醫療服務收入(藥品、耗材、檢查、化驗等)鏈接,等,特別是將醫院的年業務總收入增長控制在8%,超過15%院長就地免職,從根本上降低減少病人的醫療消費,這恐怕是目前所有地方政府都沒有做到的。
國務院醫改辦深入實際調查并大膽實話實說,指出目前醫改存在問題、障礙及產生問題、障礙的原因和責任的所在,特別是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的職責,給政府及政府職能部門施加壓力、指明醫改難點重點,這無疑需要相關部門都要立即行動,相互配合,積極協調,共同為醫改取得顯著成績而克服難關。正如國務院醫改辦的明確指示,要圍繞縣級醫院功能定位、床位規模、建設及設備配置、人力資源配備和專科發展要求和人才使用評價機制、職稱評定、引留人才等方面去努力,出臺優惠政策,同時在價格調整、藥品采購、收入分配、醫保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賦予地方更多自主權,鼓勵大膽探索。
筆者認為,這其實就是基層目前醫改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也正是今后應該攻克的難點課題,只是過去執政頂層沒有實地勘察,基層不敢直言罷了,而今政府實話實說,知道了不足,有明確了具體任務,這就需要多部門積極行動,全力配合,共同瞄準攻克醫改障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緩解“看病貴看病難”,醫改才能得到社會認可和百姓滿意。(孟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