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地處福建省西北部,這個經濟欠發達的老工業城市,在經濟轉型期就接連背上退休職工多、企業效益差、財政支出重等一系列包袱,然而就在最近,這座城市卻因醫改“火”了起來。“院長、醫生年薪制”、 “藥品零差率銷售”、“藥品限價采購”、“三保基金統一”等多套“組合拳”使三明模式馳名中外,三明市正為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探索出中國式的解決辦法,連世界銀行都為“三明樣本”點贊。
近日,三明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醫改領導小組組長詹積富入選2014年度“推進醫改,服務百姓健康”的十大新聞人物。
桌下“灰色回扣”變桌上“陽光年薪”
“三明市醫改的突出亮點是更強調公益性、更尊重醫生價值。”福建省三明市市委宣傳部機關黨委副書記汪劍鋒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指出,實行醫生院長年薪制可謂觸及到了“醫改的痛點”,醫生是政府各項醫療制度安排的最終執行者,是整個醫療體系之中知識最專業、占據信息優勢的一方,他們的行為將直接關乎醫療衛生體制運行的健康與否。因此要給醫生定出“合理的價格”,讓醫生回歸“治病救人”角色,不必再為創收考慮。
據悉,2013年1月,三明市在全國首開先河,推行醫院院長、醫生、藥師年薪制,按照當地社會同崗位平均工資測算,對醫師、技師和臨床藥師按不同職級崗位核定10—25萬元的年薪水平,遠高于改革前的收入水平,是當地平均工資的3—5倍。而院長年薪由政府財政支出,不與醫院收入掛鉤,醫生年薪則由所在醫院支付,由院長在工資總額內按照醫生工作量、工作質量、服務態度等自主 ,打破了原有的按照創收多少來決定分配多少的機制。
“在年薪制下,院長和醫生之間不再是利益共謀體,而是相互制約的關系。院長成為了政府的代言人,醫生如果故意做大服務量,可能就會破壞院長的利益。”汪劍鋒說:“現在,院長可以用更多精力抓醫院的精細化管理,抓醫療服務能力的提高,抓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醫生也不再是‘藥代’的幫手,讓醫生找回了職業的尊嚴。同時,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穩定醫技隊伍。”
為完善年薪制,三明還制定6大類共40項考評體系,采取定性與定量、年度與日常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按百分制對院長,醫護人員進行全面考核,考核成績既與年薪掛鉤。“要想拿滿年薪,必須通過六大類40項績效指標考核。”在汪劍鋒眼里,這個績效考核就像是一紙“緊箍咒”。“醫護人員要想多拿年薪,就必須提高診療、手術、護理質量,這大大調動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并有效遏制了濫開藥和過度檢查的情況。”
“三保合一”打通醫保醫藥壁壘
“有的藥品第一次招標采購時價格210元,經過限價采購,竟然降到7元多。”限價采購徹底扭轉了多年來公立醫院總藥品費用年年快速增長的局面,也為壓縮醫藥支出總費用、緩解了百姓‘看病貴’的問題。
為保障改革的順利推進,三明市實行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在醫療領域改革的同時,綜合推進藥品流通體制改革、“三保合一”的醫保基金改革。
藥品流通體制改革至關重要。在汪劍鋒看來,藥價降不下來,直接導致醫療資源嚴重浪費,其他任何改革成果都會被這一利益黑洞抵消掉。因此,三明市在藥品招標采購中實行限價采購方式,大幅擠出藥價虛高的水分。三明市在省級招標采購后,市里再進行限價采購,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前提下,價格低者被采用,藥價的大量水分被擠出。
除此之外,三明市統籌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保合一”成立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由市財政局代管,統一與醫院結算。
據汪劍鋒介紹,一直以來,全國各省市的新農合、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分別由衛生部門和人社部門管理,分屬不同的主管領導,經常會因為各自利益,互相推諉扯皮,工作效率低下。而三明市推行“三保”基金統一管理,解決了重復參保、政策執行不一致、管理成本高等問題。同時,通過差別化的醫保支付政策,引導群眾理性就醫,基本實現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要求。
“未來,三明醫改的著力點將把醫療服務延伸到社區,大力發展區域健康管理服務體系,讓常見病,慢病及一般性疾病的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汪劍鋒說:“同時,借助‘互聯網+醫療’,還將加大投入信息化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優化服務流程,讓百姓享受舒適便捷的就診服務。”
據了解,三明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建立健康三明平臺(三明市公眾健康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充分整合全市醫療、醫保、醫藥信息化資源,為市民提供個人健康檔案、醫保醫藥信息、醫改政策等信息查詢、病患預約掛號等服務;通過這個平臺,各級行政部門也可實現對醫院診療行為、費用的在線監管,更好地保護醫患利益,推動深入開展三明市醫改。(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