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輝瑞中國中樞神經高峰論壇”上獲悉,抑郁癥是我國一種高發的心理疾病,目前對它的低識別率、高誤診率和低治療率仍是一個嚴峻和長期存在的問題。抑郁癥患者應立即治療,需要遵醫囑、足劑量、足療程地堅持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全球抑郁癥的年患病率約為11%。從疾病負擔看,目前抑郁癥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在中國,抑郁癥的發病率為3%-5%。與高發病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現有的抑郁癥患者中只有不到10%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
受傳統醫學模式的限制,與軀體疾病伴隨的抑郁癥在綜合醫院中常常被忽視,致使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這就需要臨床醫師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早期識別、早期干預。
專家指出,抑郁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人遇到精神問題時,都不愿意面對、談論,更不愿意去診治。殊不知,頭痛、頭暈,突然的胸口疼痛、郁郁寡歡等,都可能就是抑郁癥的表現。因此,降低患者的病恥感,讓大眾了解到得抑郁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迫在眉睫。
專家特別強調,抑郁癥一旦開始藥物治療,就一定要遵醫囑、足劑量、足療程地堅持治療。抑郁癥患者如果沒有足量足療程治療,病情不但會反復,還可能轉為長期難治愈的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