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是中藥工業的生產原料,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我國獨特且具有戰略意義的寶貴資源。盡管我國的中藥材產業發展近些年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為此,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專門發布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關于中藥材保護和發展的國家級規劃,必將對我國的中藥材保護以及中醫藥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賣的是樹葉,買回的是藥片,后者的價錢是前者的幾倍。作為中國最正宗的傳統行業中醫藥行業,如今正面臨著一些市場尷尬。有消息稱,中國的中醫藥出口量在國際市場還不如日本和韓國多。甚至在國內也一度出現進口超過出口,一些“洋中藥”大行其道的情況。
有人說,“洋中藥”之所以得到國內外的認可,主要原因是其療效穩定、質量可控,特別是在中藥有效成分提純方面的科研創新和技術水平高。而我國中醫藥部分存在著標準不一、質量不穩的問題。尤其是作為源頭的中藥材,生產技術相對落后,重產量輕質量,濫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現象較為普遍,導致中藥材品質下降,影響中藥質量和臨床療效,損害了中醫藥信譽。
“藥材好,藥才好”。中藥材是中醫藥的源頭,也是中醫藥發展的基石,只有首先對中藥材的質量予以嚴格控制,中藥的質量提升才能有堅實的基礎。“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看到了質量正成為制約我國中藥材乃至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癥結之一,此次出臺的規劃也對癥下藥,開出了中藥材質量保障的處方。
具體來看,在這個處方上,既有“100種中藥材質量標準顯著提高、全國中藥材質量監督抽檢覆蓋率達到100%”這樣的硬指標,也有“構建中藥材質量保障體系”這樣的硬任務。而且“構建中藥材質量保障體系”還分解成了提高和完善中藥材標準;完善中藥材生產、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建立覆蓋主要中藥材品種的全過程追溯體系;完善中藥材質量檢驗檢測體系4項具體任務。
同時,規劃還提出了“中藥材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專項”,包括在中藥材標準提高和完善方面,制修訂120種中藥材國家標準;完善農藥、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檢測方法和指標,建立中藥材外源性有害物質殘留數據庫,建立50種藥食兩用中藥材的安全性質量控制標準;完成10種野生變種植養殖大宗中藥材的安全性和質量一致性評價等。中藥材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方面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常用大宗中藥材的全過程追溯體系以及中藥材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方面,進一步提升現有藥品檢驗機構的中藥材檢驗檢測能力,在中藥材主要產區和集散地重點支持建設20家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
強化質量優先意識,完善中藥材標準體系,提高中藥材生產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確保中藥材市場供應和質量,正是該規劃制定是三大基本原則之一,也體現了國家對中藥材質量保障的重視。這讓人們看到了質量對于中藥材行業乃至中醫藥行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中醫藥是流傳于我國的醫藥技術,也是中國最具標志性的名片之一。將老祖宗留下的這個瑰寶繼承發揚好并走向世界,一直是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愿景和目標。然而由于質量和標準等多方面的原因,中醫藥走向世界也頗多困惑。現在,以規劃為新起點,從源頭入手抓好中藥材質量和標準體系建設,“藥材好”之后中國的中醫藥也必能實現“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