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概念和一組數據
兩會期間,關于慢性病防控的一個概念和一組數據被不少代表委員反復引用、提起。
一個概念,是指世界衛生組織最近提出的“3450”概念,即吸煙、不合理膳食和缺乏體力活動3種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是造成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統疾病這4組病的主要原因,并能夠導致50%的人群死亡。
一組數據,則來自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的調研結果:與1985年相比,2010年我國7歲~18歲城鄉學生身高、體重顯著增長,但肥胖率也增長了7.9%,目前,我國城鄉學生的肥胖率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10%的“安全臨界點”。而青少年時期出現超重、肥胖,將導致成年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大大提高。
“目前,慢性病所導致的疾病負擔已經超過傳染病,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數占我國總死亡人數的80%,以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而且,隨著全球化、城市化和老齡化的不斷發展,慢性病所導致的疾病負擔還將呈上升趨勢。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看,預防和控制慢性病已成為我國正在面臨并亟待解決的健康難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李立明委員一邊補充數據,一邊闡述自己對防控慢性病重要性的理解。兩會期間,像李立明一樣關注慢性病防控、操心著“老的小的們”的健康并為之支招的各界委員代表還有很多。在他們看來,要把慢性病“井噴”的態勢控制住,遠不是衛生一個部門的事,更需要全社會、多政府部門共同營造和維護健康的環境。
不能“左手控煙右手賣煙”
“之所以數年來我國的控煙工作沒有實質性進展,主要原因是政府意愿不強、推動不力。”連續多年提案建議控煙,奔波于全國政協各界尋求支持的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助理吳明委員認為,如果政府部門出于財政收入的考慮在控煙方面不作為,那么由此引發的吸煙人群慢性病經濟負擔將讓財政支出更大。
讓吳明尤為不解的是,目前在中國,由領導和管理著煙草專賣局的工業信息化部牽頭負責控煙,這等于讓與煙草生產、銷售等有關的管理部門來負責控制煙草,許多觸及煙草企業利益的控煙措施都不能得以順利實施;許多應該做的工作一直拖延不決;許多著手在做的工作也障礙重重。
為此,吳明建議,由國務院作為組長牽頭《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履約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履約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推動控煙履約工作。盡快出臺煙草控制戰略、履約規劃及各個年度的行動計劃,并公示于社會。改變煙包警示標識,除了煙盒包裝上印制醒目的健康警語外,還應有黑肺、爛牙、病容等警示圖案,面積不應小于煙盒面積的40%~50%。國家煙草專賣局只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實現政企分離、管辦分開。
何不設個“步行日”
鑒于很多慢性病的發生是因缺乏體育鍛煉、吃得多、動得少,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揚委員建議,應將每年5月11日正式設立為“步行日”。
胡揚解釋,“11”既代表了兩條腿,又代表了餐桌上的筷子,還代表了平衡(木),喻義 “吃”、“動”平衡;而“5·11”則喻義著“我要吃動平衡”。
胡揚建議,在“步行日”當天,社會各界舉辦推廣步行的各種活動,倡導居民每人步行不少于一萬步、放棄開車一天,出行盡量采取步行、騎車或乘公交車的低碳環保方式等。在城市建設中,撥出項目經費,創造適宜大眾綠色出行的環境。地方政府設立或由公眾評選出若干條“步行健身大道”,設立“步行日”標志。免費開放更多城區中的公園,方便市民步行健身。醫衛、體育、教育等部門,組織專家從安全性、科學性角度出發,對步行健身和綠色出行予以指導,利用海報、公益廣告、健康大講堂等方式,宣傳正確的步行方式,科學指導大眾參與步行健身。
為青少年健康訂十年規劃
針對我國青少年“胸圍越來越寬,肺活量卻越來越小;身材越來越高,跑得卻越來越慢;體重越來越重,力量卻越來越小”的現狀和趨勢,在此次全國政協會議大會發言時,北京體育大學校長楊樺委員代表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建議,制定“青少年健康促進十年規劃”,并作為國家層面的中長期計劃持續推進落實。
楊樺說,這項規劃應包括:在現行升學考試制度下,進一步加大體育課比重,確保學生每天一節體育課,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把體育課作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與必考科目同分值。修訂已沿用20余年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制定《學校體育安全條例》等,指導和保障學校體育工作依法、有效開展。落實好各級政府對學校體育工作的保障措施。增加學校體育經費,依據學生規模進行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并將此作為“十二五”時期各級政府考核和各類學校評估的基本標準和要求,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地區實行行政問責。與此同時,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和運動設施免費、優先向學生開放。
醫保改革應關照慢性病群體
除了預防,代表委員還為已病人群著想,建議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多便利。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航天局工程師周紅玲表示,她在社區經常可以聽到慢性病病人抱怨,醫生一次只能開一周的藥,使他們不得不每周“往返跑”。出現“往返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許多城市醫院實行醫保總額預付,醫院得到的醫保預算是按上年度均次開藥費用計算的,一名病人一周的開藥費用肯定小于“月費用”,但如果醫院將一周一開藥變為一月一開藥;那么,醫院的年度預算一定會“崩盤”。
就此,上海市醫保局去年對政策進行了調整并承諾:如果醫院改革開藥制度,滿足慢性病配2周~4周藥的需求,那么醫保需要補充多少預算,就補充多少。制度微調的結果是,到去年年底,進行這項調整的醫院門診復診率下降10.56%,初診增加41%。“這也意味著醫生可以把更多時間留給初診病人。”
目前,我國糖尿病總患病人數約為9200萬人,其中1型糖尿病約占糖尿病總人數的6%~10%。這類患者每天需規范監測4次~7次血糖,以此決定胰島素的注射量,醫生一般建議病人在家中自測。遺憾的是,目前只有在醫院檢測血糖才能在醫保報銷,如果在家監測,血糖試紙只能自費購買,許多糖尿病患者無力負擔,以致自我血糖監測難以實施。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賈偉平建議,不妨借鑒臺灣地區的經驗,每天提供4片免費血糖試紙,或予以部分支付。通過這一補貼,或許就能讓1/10的患者在家免費監測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