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長生疫苗事件以來,首個《疫苗管理法》出臺,首個疫苗行業協會成立,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特別是2019年來,疫苗批簽發量出現了明顯向頭部集中的趨勢,以智飛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為代表的“民營疫苗三巨頭”在政策等多因素促進下,業績開花,而尾部企業批簽發進一步降低甚至沒有,可能面臨退出。然而,醫藥行業正處于政策多變期,未來的趨勢在哪?未來的產業生態會怎么變?這更值得關注。
01 疫苗龍頭三季報業績開花
日前,民營疫苗龍頭企業智飛生物發布三季報,其前三季度營收收入為76.67億元,同比攀升119.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為17.63億元,同比增長64.17%。第三季度實現收入26.27億元,扣非凈利潤6.2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4.64%、51.36%,主要得益于銷售代理進口產品的增加。
10月24日,沃森生物發布三季報,數據顯示其前三季度實現營收為7.97億元,同比增長39.09%,歸屬于上市公司的扣非凈利潤為1.14億元,同比增長90%。第三季度實現收入2.97億元、扣非凈利潤3306.8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9.38%、97.29%,主要得益于自主疫苗產品銷售增長。
截至發稿日期,康泰生物仍未發布三季報,但從其業績預告中,可以看到其第三季度業績會有所改善,預告顯示其第三季度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1.57億元-1.82億元,同比增幅為74.58%-102.41%。
從三家企業三季度的業績表現來看,都處于業績高速增長通道,值得注意地是,第三季度以代理進口疫苗為主的智飛生物扣非凈利增速略低于以自主疫苗為主的康泰生物和沃森生物。
02 冰火兩重天:頭部“吃肉”,尾部“嚼渣”
其實,三家公司業績高增長不僅是內部的支撐,更多的是外部的助力。
自2018年7月長生生物疫苗事件以來,疫苗行業被列入國家戰略性行業,出臺首個單獨針對疫苗領域的法律——《疫苗管理法》。國家開始提高準入標準,嚴格控制新辦疫苗企業,另一方面逐步引導落后產品退出。
10月15日,中國疫苗行業協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其前身為中國醫藥企業發展促進會,主要參與者基本囊括國內疫苗企業,會議當日工信部副部長王江平出席并表示,提高行業集中度、增強創新能力是疫苗產業發展的大趨勢,疫苗協會要積極參與推動行業整合重組。
受政策推動,截至9月30日,國內疫苗企業縮減至40家,2017年為45家,其中包括36家為國內疫苗企業或生物所,4家為跨國疫苗企業。
除企業數量縮減外,2019年來,疫苗的批簽發量也出現了明顯向頭部集中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以智飛生物、沃森生物為首的民營龍頭疫苗企業和以武漢所、成都所等為首的國資生物所的批簽發量占比明顯提升,尾部企業批簽發進一步降低甚至沒有簽發,可謂“冰火兩重天”。
此外,疫苗批簽發結構也在逐步轉變,主要表現為二類苗占比相對提升,2018年全國疫苗批簽發5.2億支/瓶,其中二類苗已提升至30%以上,價值量超過80%。
撇開政策,國民消費升級持續發展,群眾的消費意識已經實現了從價格敏感到價值敏感的跨越,另一方面新一代80后家長對“預防大于治療”有清晰認知,越來越多的人不會局限于一類苗,更多尋求二類苗,甚至是上國外打疫苗。
而以二類苗為主的智飛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等民營疫苗頭部企業則是這一批政策紅利和人口紅利的最大受益者。我們發現,相比其他行業,除受長生疫苗事件牽連的康泰生物,短期業績受影響外,另兩家企業均處于穩健的高速增長通道。
03 代理?還是自主研發?
目前,繼“4+7”擴圍后,未中選品種梯度降價從遼寧開始,仿制藥沖擊仍可能繼續,同時,高值醫療器械耗材也將面臨降價沖擊,而疫苗產品因其特殊性,定價一般比較穩定。
對于疫苗來說,因其復雜性,不能單純的理解為仿制,而且新疫苗的開發難度也比一般創新藥更高,所需研發周期、臨床數據更為復雜,審批上市也更謹慎,所以這也是為什么疫苗行業競爭格局簡單的原因。
從目前來看,全球近300億美元的疫苗市場,其中GSK、默沙東、輝瑞和賽諾菲四巨頭市占率在90%以上,國內2018年-2019年也只有這四家有批簽發量,且國內疫苗企業大都產品單一,中檢院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國內38家生產企業中有20家全年只生產一個品種。
即使像智飛生物這樣接近800億市值的疫苗領軍企業,也是以代理進口的二類苗為主,截至6月30日數據,其自主疫苗營收5.75億元,占收入比例為11.5%,在三季報中智飛生物稱收入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代理產品銷售的增加。
經E藥經理人不完全統計,目前智飛生物業績增長主要來源于其代銷產品九價HPV和五價輪狀疫苗,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其四價HPV疫苗批簽發397萬支,同比持平;九價HPV批簽發188萬支,同比增加515%,目前智飛生物與默沙東就HPV疫苗已簽訂三年協議。而另一產品五價輪狀病毒疫苗也是來自默沙東,截至目前批簽發量為299.21萬支,同比增加3462%,很可能成為智飛生物未來兩年的重要增量。
代理產品火爆銷售,但不可忽略的是研發,截至9月30日,其營收為76.66億元,但研發費用僅有1個億,研發占比僅為1.3%。目前來看,智飛生物在研的23價肺炎疫苗、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MRC-5細胞)正在推進3期臨床試驗;組分百白破、EV71、四價重組諾如病毒疫苗剛新獲批臨床試驗。
而以自主疫苗為主的沃森生物,從三季度數據看,其研發費用占收入比約為5.33%。產品方面,其13價肺炎多糖結合疫苗已處于審批尾聲,是國內進度最快的企業;2價HPV疫苗處于III期臨床,有望年內獲批;9價HPV疫苗處于Ⅰ期臨床,正持續推進,重組EV71疫苗正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同為自主研發的二類苗企業,康泰生物投入了更多研發,根據其已披露的半年報數據,研發費用占收入比為8.84%。另一方面,康泰生物在銷售端優化后,三季度業績超預期。根據西南證券的報告,其三季度的業績主要得益于核心品種的銷售及費用的優化。主要表現為:其自研的獨家品種四聯苗預計前三季度銷量在300萬支,其自主首創的60ug乙肝疫苗預計前三季度銷售60萬支。
在研產品上,其13價肺炎疫苗目前處于Pre-NDA階段,進度僅次于沃森生物;其凍干人二倍體狂犬目前在國內進度第一,預計2019年底前后可申報生產;其麻腮風-水痘目前處于臨床前階段。
對比來看,康泰生物的研發投入最多,自研管線也最為豐富,未來兩到三年或將迎來收獲期,沃森生物產品較少,但其13價肺炎多糖結合疫苗為首家,目前券商預估該產品的銷售峰值約為70億元,而智飛生物以代理產品收獲頗豐,但是在研發方面還有所欠缺,其23價肺炎多糖疫苗一方面適用范圍小,另一方面還將面臨北京科興、蘭州所和康泰生物的競爭。
未來,基于創新發展的邏輯已定,藥企如此,疫苗企業更是如此,疫苗自主化將是重要的發展方向,資本市場對于創新疫苗企業康希諾的估值便是最好的反映。不過,目前正處于醫藥行業政策高峰期,未來疫苗企業究竟會面臨什么?未來的產業生態究竟如何?更值得期待。
原標題:疫苗龍頭三季報業績開花:頭部吃肉,尾部嚼渣,疫苗行業迎來冰火兩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