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北京市首次發布衛生發展綜合評價研究報告。結果顯示,2010年~2013年,北京市衛生總體投入穩步增長,服務過程和健康結果持續改善。其中,衛生資源投入類指標中,人均衛生費用、人均政府衛生支出、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逐年持續增加,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持續下降。評價結果同時提示,政府部門要合理配置衛生資源,注重薄弱地區衛生發展。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雷海潮介紹,北京市對16個區(縣)2010年~2013年衛生發展開展綜合評價,評價指標分為資源投入、過程評價、健康結果三大維度,具體有9個二級維度構成,分別是資金投入、人力投入、設施投入、衛生服務質量、衛生服務效率、衛生服務公平可及、居民健康水平、經濟風險分擔和滿意度等。其中,平均住院日、慢性病規范管理率等9個指標,反映衛生服務的安全可及、質量效率的水平逐年改善。只有基層醫療機構就診比重一直在33%左右波動,提示老百姓去基層就醫的狀況沒有明顯改觀。
此次評價還分析了4年間北京市各區(縣)衛生發展績效值變化趨勢。評價結果顯示,各區(縣)衛生發展差距呈現縮小趨勢。在具體評價指標中,密云縣人均政府衛生支出為1478.95元,為全市最高;東城區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為10.61,為全市最高;房山區醫師工作負荷日均16.1人次,為全市最高。城市功能拓展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的整體績效,優于城市發展新區(通州區、順義區、大興區、昌平區、房山區),低于首都功能核心區(東城區、西城區)和生態涵養區(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縣、延慶縣)。
通過此次評價,北京市將致力于提高區(縣)政府衛生支出的均等化水平,加強對流動人口較多區(縣)政府的衛生投入,改善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