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一系列醫改重頭文件的發布,釋放出的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破冰信號和明確時間表,使得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成為今年醫改的關注焦點。前不久發生在重慶的“調價風波”更加大了這一話題的熱度。醫療服務價格為什么難以調整?調高價格會不會加重看病貴?何時才是調價的窗口期?各地在調價方面又有哪些成熟的經驗?從今天起,本報圍繞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這一話題,刊發一組報道。
看病負擔重
公眾對價格調整高度敏感
醫療服務價格應體現合理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這是新一輪醫改啟動之初就明確了的導向。然而,6年后,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仍然只停留于地方探索。專家指出,原因之一就是老百姓對價格的高度敏感。
今年61歲的李阿姨患有腎癌,于去年10月和今年2月先后兩次入住沈陽一家三甲醫院治療。因為享有職工醫保,在總費用約為4萬元的情況下,李阿姨自付了1萬多元。認真研究費用清單,李阿姨發現,4萬元總費用中,手術費總計6681.4元、護理費234.3元,床位費、診察費等醫療服務費用只占總費用的25%,但藥費和材料費總計就達到26731.04元,超過總費用的50%,其中許多進口腫瘤治療藥物還不在醫保報銷范圍內。
李阿姨對記者說:“我們生一場病,關心的是看病的整體費用。現在的費用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重的負擔,再把掛號費往上漲,大家都不能接受。”
重慶的價格調整之所以半途而廢,也正是由于忽視了尿毒癥患者群體的訴求。
對醫療服務價格提高難以接受的或許不僅僅是特殊患者群體。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賈繼東說:“我在門診不時遇到不想掛號的病人,理由就是‘我不看病,就咨詢一下,你給我看看化驗單、解釋解釋就可以了’。”他認為,長期扭曲的醫療服務價格讓人們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認為高價買藥,畢竟是自己吃了;高價檢查,畢竟是因為大型先進儀器設備價格昂貴;而對于醫護人員提供的服務,卻不應該花太多的錢。
賈繼東的擔心并非多余。早在2010年11月,一則“北京市護理費擬漲10倍”的消息引發熱議。當時的北京市衛生局正在醞釀調整護理服務價格,將三級醫院一級、二級、三級護理的收費標準由每天9元、7元、5元分別增長至90元、70元、50元。盡管市衛生局解釋說,調價方案的制訂經過了專門的醫療成本核算,并力爭將護理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可不管調價的底數有多低,一聽說一下子要漲10倍,輿論就認定醫改“越改越貴”。最終,北京的護理費用調價方案不了了之。
青島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魏仁敏表示,在老百姓看來,不管價格調整是否合理,重要的是看病就醫的個人負擔是減輕了,還是加重了。當前,我國看病就醫的個人負擔依然很重,因此,患者對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的容忍度很低。
價格調整不徹底
醫院不滿收入減少
青島的調價改革近期正在進行,不過與重慶的一攬子調整不同,青島采取的是分步推進。自今年4月1日起,該市首批上調了5115項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均不涉及門診患者。第二批調價涉及檢查、超聲診斷等共178項,第三批涉及核醫學診斷等共77項服務,全部都是降低價格。
事實上,青島此輪調價如此謹慎,是因為有前車之鑒。去年9月,青島市物價局、衛生計生委、財政局曾聯合下發文件,將該市6家醫院100名知名專家的門診診察費從每人次9元調整至100元。此消息一經當地媒體發布,立即在市民中引發強烈爭議。雖然記者隨后了解到,專家出知名專家門診的前提是保證出普通專家門診的時間,必須在不減少原來9元專家門診的基礎上,彈性安排知名專家門診的時間。媒體對政策解讀不到位引致的社會誤解,讓青島市相關部門深刻意識到價格調整必須做更加細致的工作。
一位青島市的醫改專家表示,新版服務價格方案出臺后,醫保支付范圍和支付標準做到了同步調整,門診患者有了比較明顯的降價感受,改革確實在為百姓減負。雖然住院患者的費用略有上漲,但沒有出現太大波動,目前運行相對平穩。
但青島市的調價并不徹底,這位專家認為,青島市此前執行的醫療收費價格制定于2005年,10年未作任何調整。其間,雖然山東省曾幾次調價,但作為計劃單列市的青島市并沒有同步調整,導致該市醫療服務價格一度處于全省最低水平,比如知名專家的普通門診號僅為9元,而濟南市已經調整到20元。根據青島市原有的價格調整方案,三輪調價后,還將針對門診診察費等進行新一輪的調整,但重慶調價風波后,后續的調價只能暫時擱置。
價格調整的不徹底,已導致青島市部分醫療機構補償不足。據悉,針對青島市目前的調價方案,醫療服務價格調高的部分并不足以彌補由于大型設備檢查費用下調給醫院造成的收入減少,部分醫療機構難免會有情緒。為此,青島市正在研究制訂補償方案,對于個別虧損的醫療機構,政府將以適當的方式給予補助。
保障可持續
相關部門顧慮多
除了患者、醫療機構,調價還牽涉眾多部門利益。一位物價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說,由于醫療服務價格長期嚴重背離價值規律,造成基數太小,若要一步調整到位需要價格成倍提高,必然對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產生較大影響,恐怕會引發社會問題。
一位醫保部門負責人表示,醫療服務價格的調整還需要考慮醫保的支付能力。醫保方是患者利益的延伸力量,如果不參與價格調整方案的制訂,相應的價格調整有可能不可持續。
這位負責人認為,醫保部門更關心的是如何對醫療費用做好總額控制,如何切分現有的醫保基金蛋糕。當前,政府買單能力有限,醫保想依靠財政力量把基金盤子做大越來越難。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后,為了不增加群眾負擔,增加的費用主要由醫保基金支付,這會給醫保資金帶來巨大壓力。如果醫保部門感到有費用失控的風險,就很難有積極性參與改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姚宇表示,價格的形成是需求者和供應者之間的博弈過程。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關注的重點應該是需求方也就是患者的支付意愿,價格的形成需要更多地傾聽來自社會的聲音。決不能簡單地把醫療服務只視為具體的服務項目,因為患者理解醫療服務價格時,把與服務相關的藥品、耗材、檢查都納入了價格水平的考量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