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記錄了老鼠在睡眠期間大腦的噩夢。在文章中,研究人員描述了如何在老鼠身上進行相關實驗,還對老鼠的噩夢進行了描述和分析。
雖然大腦中的關鍵機制往往發揮著最好的作用,但當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經歷一些不好的事情時,晚上就會做噩夢。為了深入研究大腦中噩夢形成的機制,研究人員對老鼠進行了相關實驗,分析噩夢形成的原因,同時監測大腦活動,觀察老鼠大腦的變化。
研究人員進行的實驗包括教老鼠穿越迷宮,然后在穿越過程中給老鼠制造一些不好的經歷。然后,研究人員記錄了老鼠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的大腦活動。他們說,當老鼠在學習如何穿越迷宮時,它們大腦中的海馬體經常被激活。當老鼠穿過迷宮時,研究人員依次跟蹤分析了它們大腦中激活神經元的序列,發現當老鼠被突然的氣流驚嚇時,它們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變得活躍,這當然不會讓研究人員感到驚訝,因為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大腦處理情感信息時也會涉及杏仁核區域。
當老鼠處于睡眠狀態時,研究人員繼續監控它們的大腦。結果顯示,老鼠在夢中可以像迷宮一樣“奔跑”,睡眠中的老鼠大腦中神經元的激活順序與實際情況相同。此時,當老鼠受到氣流干擾時,其大腦中的杏仁核會立即再次被激活,這表明即使在夢中,老鼠也會再次經歷不愉快的經歷,這個夢可能會成為老鼠的噩夢。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無法確切說出老鼠經歷了什么,但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會為他們提供新的線索,幫助他們在后期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人類噩夢形成的過程和機制。
本文來自生物谷。更多信息,請下載生物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