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4日,國務院發布國家工作人員任免最新消息,對各部門相關人員進行調整。其中,崔莉、王賀勝和曾益新被任命為國家衛生委員會副主任。
崔麗:加快建設更具可持續性的中國特色衛生應急體系
衛生應急工作是崔莉擔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期間的督導工作之一。
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08年汶川地震醫療救援,再到西非埃博拉出血熱的預防和應對,中國衛生應急化危機為機遇,通過建立健全衛生應急體系,積極應對挑戰,不斷提高處置和救援能力。崔莉還指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衛生應急工作仍面臨一些問題。
比如觀念上,強調事后處理,忽視預防;現實保障措施不完善,信息資源共享不充分,基層應急能力薄弱,公眾有序參與應急管理程度低。今后一個時期,要以衛生應急體系和核心能力建設為“體”,以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和緊急醫療救援為“翼”,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快突破,構建更加科學、高效、可持續的中國特色衛生應急體系。
王賀勝:公立醫院改革是最難啃的骨頭
在擔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期間,王聲不斷推進醫藥衛生體制的深化改革。王賀勝曾說,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是整個醫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公立醫院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王賀勝還表示,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將在醫改中起到“頂梁柱”的作用。
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則是“政事管辦分離”。關于政事分開,王賀勝提到,其核心是明確政府和醫院的權力清單。也就是說,政府應側重于管理方向、政策、指導、規劃和評估。
在管辦分離上,王賀勝認為,核心是梳理組織和監管權力清單,將組織權力集中到政府,監管權力落實到相關部門。
應允許醫院在其權力范圍內開展活動和提供醫療服務。
王賀勝在擔任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期間的監督工作還包括宣傳。近兩年,醫改文章閱讀量從2016年1月的12.63億增長到2017年10月的22.65億,2017年9月達到最高點26.8億。醫改關注度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王賀勝貢獻很大。
王賀勝曾指出,要充分發揮醫改宣傳的引領作用,為深化醫改提供輿論支持和精神動力。醫改宣傳要善于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加強整體設計,做到宣傳工作和業務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推進。要完善大聯合宣傳格局,形成強大宣傳合力。要堅持目標和需求雙重導向,深入實際接地氣,增強宣傳的感染力和傳播力,精準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醫療衛生需求。
曾益新:強基層才能推動分級診療
在醫療改革問題上,曾益新一直關注基層醫療。曾益新曾多次公開表達他對初級衛生保健的個人觀點。
曾益新認為,“加強基層”的口號非常正確。只有加強基層,才能推進分級診療,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的問題?;鶎右话闶侵赋鞘猩鐓^和農村的醫療機構,是通過農村提供衛生和健康服務的主要機構
崔莉,女,漢族,1958年6月生,遼寧大連人,1977年6月入黨,1977年8月參加工作。她擁有研究生學位和管理工程碩士學位。
1977年8月,遼寧省海城市東四方臺鄉知青;
1978年2月在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系學習;
1982年1月在遼寧省委黨校青年培訓班學習;
1982年5月起,任大連第二軋鋼廠車間黨支部副書記、廠教育科副科長,市冶金工業總公司團委副書記、書記;
1984年12月任共青團大連市委副書記;
1991年7月任大連市旅游局副局長、大連市旅游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
1995年5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專利管理局局長;
1997年1月起任國家人口計生委人事司副司長、司長、辦公廳主任;
2009年1月任國家人口計生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2013年4月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2018年3月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王賀勝,男,1961年6月生,河北清遠人,1984年6月入黨,1984年8月參加工作。他擁有研究生學位,法學博士,是一名教授。
1984年8月起,歷任天津醫學院衛生系總支書記、天津醫學院八年制學生辦公室總支書記、天津醫學院團委副書記、書記、天津醫科大學團委書記。
1997年3月任天津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
2002年4月任天津市教委副主任;
2002年10月任天津市委教育衛生委員會副書記、市教委副主任;
2005年8月任天津美術學院黨委書記;
2008年5月任天津市衛生局黨組書記;
2010年5月任天津市衛生局黨組書記、局長;
2014年6月任天津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2014年12月任天津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2015年7月任天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016年8月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2016年10月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國務院醫改辦主任;
2018年3月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曾益新,男,漢族,1962年10月生,湖南婁底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7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臨床醫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985年7月畢業于衡陽醫學院,獲醫學學士學位;
1990年7月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90年7月至1992年7月任廣東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治醫師;
1992年7月至1995年1月在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東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學習,任博士后研究員、訪問學者。
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休斯醫學研究所學習,任研究助理;
1997年3月至1997年10月,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