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第一時間對賽柏藍表示,新版GAP換新之后,中藥材領域還有這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時隔20年,新版中藥材GAP發布。作為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和管理的基本要求,新版GAP全面提高了在質量、種植、采收、加工、包裝儲運、質量檢驗等方面的規范化要求。
一位不便具名的中藥材行業資深專家對賽柏藍表示,隨著中藥材標準和規范的提高,相信產業會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當前中藥材種植、產地初加工方面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新情況也不容忽視。
01 中藥材種植亂象
新版GAP第三十六條規定,鼓勵企業開展中藥材優良品種選育,但禁用人工干預產生的多倍體或者單倍體品種、種間雜交品種和轉基因品種。
如需使用非傳統習慣使用的種間嫁接材料、誘變品種(包括物理、化學、太空誘變等)和其它生物技術選育品種等,企業應當提供充分的風險評估和實驗數據證明新品種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
上述專家表示,其實近些年來,許多中藥材,如金銀花、板藍根、太子參、枸杞、丹參、黃芪、何首烏、甘草、半夏、桔梗、防風、菊花、夏枯草等品種,在多倍體培育、遠緣嫁接、轉基因種植方面發展很迅速。
雖然新的培育手段在中藥材高產能、抗病蟲害方面確實能給藥農/種植戶帶來很大經濟效益,但是同一中藥材,品種眾多,也引發了一些問題。
拿金銀花來說,隨著新品研發及種植發展,紅色金銀花、懶漢花、四季花、五彩花等新品普遍推廣,甚至幾乎把金銀花的老品種給淘汰了。
不同的金銀花,產地不一,品目也不盡相同,雖然從外觀性狀來看,區別不是很大,但是經過多倍體撫育、遠緣嫁接、基因轉變的金銀花品類,到底能否全部作為中藥材使用,在臨床功效上是否完全未受多倍體撫育、遠緣嫁接等的影響,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
白術則是一個更典型的例子,隨著“改良白術”的應市與擴種,素有“云頭鶴頸”性狀的老品種已經基本退出市場,目前白術藥材的直觀性狀已經從傳統的“腰身瘦長、形如干柴”演變為個體肥碩、呈團塊狀。
上述專家直言,從中藥材目前的流通鏈條來看,藥農、合作社及種植基地只管種植,市場商家只管銷售,各管一塊的現狀也助長了種植端的不規范現象。
張伯禮院士在今年兩會期間也指出,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中藥材需求量不斷增加,中藥材質量問題受到廣泛關注,諸如農殘超標、硫磺熏蒸、真菌毒素污染、植物生長調節劑不合理使用等。
那么在提高產量、增加收益的訴求之下,如何保護中藥材的功效成分、道地性呢?
根據新版GAP第三十七條——中藥材種子種苗或其它繁殖材料應當符合國家、行業或者地方標準;沒有標準的,鼓勵企業制定標準,明確生產基地使用種子種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的等級,并建立相應檢測方法。
02 中藥材初加工待規范
新版GAP在第三節產地加工管理的第一百條規定,有特殊加工要求的中藥材,應當嚴格按照制定的技術規程進行加工,如及時去皮、去心,控制好蒸、煮時間等。
同時第一百零一條規定,產地加工過程中品質受到嚴重影響的,原則上不得作為中藥材銷售。
不過,前述專家對賽柏藍表示,當前在產地初加工方面,也有一些“非常”現象出現——譬如黃精這味藥材,按照傳統以及當前的藥典標準,在產地初加工方面,應當是在春、秋二季采挖后,除去須根,洗凈,然后置沸水中略燙或蒸至透心,干燥。
之所以使用這種初加工方法是因為,生黃精具有麻性,食之刺喉,在初加工方面,必須要先蒸或燙才能去除,黃精自古就是一個需要九蒸九曬才可以入藥的品種。
但是,在中藥材的初加工環節,為圖省工省事,也會出現一些“另辟捷徑”的現象,具體到黃精身上,就是把蒸煮除皮環節跳過,直接鮮切后晾曬或烘炕。
再比如仙鶴草,按照傳統用藥習慣與要求,仙鶴草在初加工時必須要做到地上莖葉與地下根部完全分離才行,因為仙鶴草莖葉的功效作用為: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補虛;而根子的功效在于殺蟲作用。兩者雖然生為一體,但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藥材——上述專家進一步補充道,這種情況在中藥材領域并不鮮見。
但是一些產地藥農或種植合作社在初加工時,往往不經意間會把一些帶有根部的仙鶴草全株混切,這就給給終端生產、用藥方面埋下了潛在的不利因素。
除仙鶴草、黃精外,在防己、白芍等藥材上也有類似的現象出現——在初加工時,為了省工省事或擔心成分含量流失過多,該刮皮的不再刮皮,該煮燙的不再煮燙,有意簡化加工程序。
不過根據新版GAP的要求,企業應當建立文件管理系統,全過程關鍵環節記錄完整。企業在采收加工時要做好主要文件記錄,包括:采收時間及方法;臨時存放措施及時間;揀選及去除非藥用部位方式;清洗時間;干燥方法和溫度;特殊加工手段等關鍵因素。
03 藥典與現實
為了保證中藥材的生產質量,新版GAP第九條規定,企業應當建立中藥材生產質量追溯體系,保證從生產地塊、種子種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種植養殖、采收和產地加工、包裝、儲藏到發運全過程關鍵環節可追溯;鼓勵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追溯體系。
同時第十一條規定,企業應當制定中藥材質量標準,標準不能低于現行法定標準。
具體來看,根據生產實際情況確定的質量控制指標,可包括:藥材性狀、檢查項、理化鑒別、浸出物、指紋或者特征圖譜、指標或者有效成分的含量;藥材農藥殘留或者獸藥殘留、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控制標準等。
新版GAP還規定,必要時可制定采收、加工、收購等中間環節中藥材的質量標準。
與中藥材質量緊密相關的除了新版GAP,還有藥典。有專家對賽柏藍指出,隨著中藥材領域的迅速發展,也亟待管理規范的更相適應。
其舉例指出,譬如根據新版藥典的規定,何首烏的初加工要求是“秋、冬二季葉枯萎時釆挖,削去兩端,洗凈,個大的切成塊,干燥”。
但是,自本世紀初以來,隨著產地初加工技藝的改進,何首烏的初加工技藝已經有了明顯改善。
上述專家解釋道,過去何首烏原藥材為什么是“塊狀”?是因為以往何首烏在產地初加工方面缺乏機械化操作,藥農為了便于晾曬,在切制時主要靠柴刀砍或剁,由此造成何首烏的原藥材外在性狀多為“亂塊”。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近些年來,何首烏在產地初加工層面均實行了機器趁鮮切制流程,藥材性狀由過去柴刀砍制的“亂塊”轉化為當前的“小方塊丁”或“片狀”藥材。
因此藥典再以“洗凈、個大的切成塊”為初加工標準,就顯得與實際情況有所差距。
上述專家表示,一些中成藥生產企業,平常使用何首烏原材料時,對于何首烏的“切片”往往通融過關。可是,一旦到了飛檢頻繁嚴查階段,為了迎合藥典標準,就會讓供應商提供上世紀九十年代用柴刀砍制的“亂塊”規格以應對檢查。
前面講到的白術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譬如藥典標準對中藥材白術這個品種原藥材及飲片的內在性狀描述是“…有棕黃色的點狀油室散在;烘干者斷面角質樣,色較深或有裂隙”。
白術的傳統初加工流程工藝為采挖、烘炕、潤泡、切制。由于烘炕時土炕溫度較高,白術原藥材烘炕脫水階段主要是通過外皮層散熱,在熱脹冷縮的原理下,原藥材個子經過潤泡、切制出來的飲片內在“點狀油室”和“裂隙”均非常明顯,符合時下藥典標準。
但是,隨著白術產地采用初加工趁鮮切制——整個初加工流程為起挖、清洗、除須、切制、烘炕。
尤其是在清洗、除須方面,由于是用滾筒洗藥機操作,加工出來的白術藥材干凈清爽、質量也有保障。另外,由于機器切制與電氣烘炕已經形成一體化,趁鮮加工出來的白術片在烘炕時是通過斷面散熱脫水,造成產品整體性質緊密,由此藥典標準所描述的“點狀油室”及“裂隙”已經很難看到或根本就看不到了。
問題就在于,雖然很多藥材在初加工上,是緊跟行業發展趨勢的,但是如果不符合藥典標準,按照《藥品管理法》相關規定就屬于劣藥,是要被罰沒的。
新版藥品管理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或者不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的炮制規范炮制的中藥飲片,不得出廠、銷售。
似乎,在整體向好的行業前景之下,龐大的中藥材產業也期待著更符合實際情況、更與時俱進的指導與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