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向上
互聯網醫療,無疑是兩會醫療熱詞之一,多位人大代表的議案都提到了相關內容。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建議,加快建設覆蓋“家庭+社區+醫院+科研機構”的新一代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深入推進“新一代互聯網醫院”的組織建設;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人民醫院院長宋張駿希望,從國家立法、科研資金投入、政策支持、醫保線上支付等方面加快推動互聯網醫院建設進程;全國人大代表周松勃呼吁“推動互聯網醫院在基層盡快落地”。
互聯網醫療之所以受到人大代表們的廣泛關注,或與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不無關聯。
健康界梳理了抗疫以來的互聯網醫療相關政策,從中或能一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趨勢。
助力抗疫
互聯網醫療在新冠肺炎防控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在3月20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規信司司長毛群安介紹,疫情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委屬委管醫院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診療咨詢量同期增長20多倍,處方量增長近10倍。
管中規豹,個案的背后是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火熱。據不完全統計,抗疫期間有數百家醫院緊急開通互聯網發熱門診和新冠肺炎在線咨詢服務。
四川省人民醫院“新冠肺炎免費網絡咨詢門診”開通首日即完成了369名患者的咨詢,累計接單8433人次,普通網絡門診累計接診15069人次。
臺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在下屬臺州醫院和恩澤醫院分別設立“新冠肺炎防治專線”,開啟7*24小時免費服務。據統計,1月23日至31日,該專線共提供線上圖文咨詢5351例,隨訪接診患者5307人次,累計服務18759人次。
除夕夜,某HIT企業一群年輕的小伙子急匆匆趕到單位,為保證醫院能快速對接上劇增的患者需求,加班加點緊急搭建線上問診平臺。在他們的努力下,截至2月11日23時,平臺在全國23個省市區的140余家醫院及醫療機構上線開通,其中不乏奮戰在抗疫最前線的單位。和這家企業一樣,很多為醫院提供互聯網醫療技術服務的HIT廠商的業務量甚至逆勢上揚。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危機,但對互聯網醫療而言,機遇的成分顯然更大一些。
健康界制表
政策護航
為了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在抗疫中的作用,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政策。僅在2020年2月,就發布了三個文件。這些政策的發布,對于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2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服務優勢,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特別是對發熱患者的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推動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3月2日國家醫保局與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最具突破性。該文件稱“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復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互聯網醫療進醫保支付,為互聯網醫療發展打通了重要一環,解決了長期制約發展的瓶頸,讓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形成了完整的閉環。
各地方政府也是一路綠燈,上海一次性審批了十三家公立醫院的“互聯網醫院”。
首診“烏龍”
上表中的政策,有兩個很有意思。
一個是國家發改委和中央網信辦4月10日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提到“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
互聯網醫療一直圍繞健康咨詢和復診,2018年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曾明確規定,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因此,此文件一出,即被媒體解讀為“互聯網醫療將納入首診”,引發業界廣泛關注。多位互聯網醫療的支持者表示謹慎樂觀。
國內知名醫療信息化專家陳金雄表示:“如果首診能夠在互聯網醫院進行,將大大釋放互聯網醫院的活力……隨著技術進步和人們對互聯網醫療認識的加深,互聯網醫療一定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恒鵬此前曾就“互聯網醫療首診”撰文:“(把首診納入互聯網醫療)完全可以解決醫療資源與實際需求間的錯配,將一線大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覆蓋到基層、偏遠地區。”
近一個月后,另一個文件發布了。
5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和規范管理的通知》,強調“堅守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底線,在開展任何試驗探索時,不得突破現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
作為醫療行業的直管部門,國家衛生健康委的這一政策間接否認了“把首診納入互聯網醫療”的解讀。長期關注互聯網醫療政策并接近決策人士的中國價值醫療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梁嘉琳告訴健康界,國家發改委政策中所謂的“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意思是“互聯網醫療的復診,是醫保開放的首診。”首診“烏龍”終于真相大白。
何去何從
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洗禮的互聯網醫療,將往何處去?
5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的通知》。文件稱,要大力推動互聯網診療與互聯網醫院發展,要求“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各醫院要認真落實有關文件要求,總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互聯網診療、建設互聯網醫院、運用遠程醫療服務的有益經驗,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技術與醫療服務融合發展”。
互聯網醫療政策紅利仍在持續。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政策是針對“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各醫院”。某互聯網醫院承建商負責人認為,醫療機構建的互聯網醫院粘性較強,且更容易實現診療全程的可追溯可監管。“在尋醫問藥的過程中,患者還是會傾向性地選擇以大三甲為實體依靠的互聯網醫院。”他認為,公立醫院未來或將成為互聯網醫院主力。
原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段濤則認為,建設“互聯網醫院”對公立醫院來說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互聯網醫療不是簡單地把線下的醫療服務搬到線上”。他給了三條理由:線上的商業模式和線下的商業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線上的場景完全不一樣;醫患之間的連接方式、溝通方式和診療方式完全不一樣。
正確的做法是詳細拆解供需雙方的需求和能力,從頭梳理線上醫療服務的所有流程,按照線上服務自身的商業模式和特點,進行醫療服務的線上重構。如果公立醫院經過努力和探索,形成比較成熟的業務模式,他預測,三甲醫院會獲益更多,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會越來越弱勢,越來越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