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麗珠醫藥發布公告稱,擬以7.24億元收購天士力控股集團以財務投資者身份所持有的天津同仁堂的40%的股份。
「一家正在轉型的老牌中藥藥企」將名下持有的中藥投資股權賣給了「一家正在轉型老牌化藥藥企」,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兩者的轉型路徑都是怎樣的?會開啟國內藥企間的并購潮嗎?
01 天士力:出售獲益不菲,乘風破浪轉型時
這是天士力2021年的第一筆出售。
與北京同仁堂撞名,天津同仁堂也并非“等閑之輩”。
天津同仁堂前身為1981年10月成立的天津市第四中藥廠,系全民所有制企業,隸屬于為天津市醫藥局藥材公司。1989年,天津市醫藥局同意將其更名為“天津同仁堂制藥廠”。官方稱最早要追溯于1644年的 “張家老藥鋪”,至今377年歷史。并稱與北京同仁堂沒有投資和經營關系,但歷史淵源頗深,不詳細展開。
據南方周末報道,天津同仁堂曾歷經8次股權轉讓,最終國有股東全部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張彥森家族(旗下還有宏仁堂和狗不理)和天士力控股集團旗下的產業基金。
財報顯示,其2020年營收為8.18億元,同比增長10%;歸屬于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57億元,同比增長12.63%。旗下有腎炎康復片、血府逐瘀膠囊、脈管復康片等22項獨家品種,34種藥品被列入國家醫保目錄。前述三項核心產品2019 年、2020年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 84.76%和 86.88%。
這與天士力的核心產品恰好互補。天士力的核心領域是以復方丹參滴丸、養血清腦顆粒帶動的心腦血管領域,其他還有抗腫瘤和肝病治療。
這或許是當時天士力選擇進入天津同仁堂的原因之一。
2016年1月28日,天津天士力健康產業投資通過協議受讓天津同仁堂40%的股份,一躍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協議轉讓方為天津高林華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2014年8月,該公司承接了天津市醫藥集團40%的股權),轉讓時并未公布價格。轉讓方看似與天士力毫無關聯,但據有關報道,天津高林華創注冊郵箱后綴正是天士力公司所用。換句話說,天士力所獲股權直接來自天津市醫藥集團。
而天津天士力健康產業投資是在2015年剛成立的投資平臺,實控人為天士力控股集團的閆凱境。
雖然無法得知轉讓價格,但在持有天津同仁堂期間,天士力健康產業投資獲益不菲。從2016年開始每年不間斷分紅,且股利支付率不低。譬如2016年中報,天津同仁堂分紅總額為2.05億元,當年歸母凈利潤僅為6254.87萬元;股利支付率高達665.36%,遠高于茅臺51%的分紅率;2019年分紅2.43億元,2020年分紅也達到2億元。按照天士力健康產業投資的持股比例,累計超3億元。
近日,天津同仁堂再次向天津證監局報送了在創業板IPO并接受輔導申請材料,2021 年 3 月 9 日,天津證監局接受輔導公告,輔導機構為民生證券。
面對這樣一個 “香餑餑”,天士力為何要出售?
或許對天津同仁堂上市的期望不高。畢竟天津同仁堂也不是第一次提交IPO了,2018年3月民生證券輔導,4月報送申報材料,后來算時運不濟,因會計師事務所瑞華被暫停審查;擱置一年多,恢復審查后又申請撤回IPO材料,直至2021年1月終止審查。
如今又重來一次,天士力選擇了退出,有券商研究員認為血府逐瘀膠囊和復方丹參滴丸太類似,存在明顯同業競爭。
從天士力本身來說,或許有另一個理由——戰略需要。
2012年10月閆凱境接班,天士力次年營收同比增長18.89%,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37.52%,市值凈增158億元,市值增長創上市11年新高。以下為閆凱境接手天士力后公司每年重大股權收購和出售情況:
通過這些動態,二代接班后天士力的轉變是肉眼可見的。最明顯的是口號上的變化,2013年時天士力的發展關鍵詞為“一個核心帶兩翼”,2017年該關鍵詞在年報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推進現代中藥、生物藥、化學藥 “協同發展”。從核心到協同,與其說是中藥的“退”,不如說是天士力在化藥和生物藥的重點發力。
從2013年開始,拿下現在充當天士力“化藥工廠”的帝益藥業,目前帝益承擔了天士力的原料藥、化學制劑生產。具有年產300T的化學原料藥制造平臺(抗腫瘤API和普通API),擁有年產22億片(粒)的普通固體制劑和抗腫瘤固體制劑制造平臺,包括替莫唑胺膠囊、右佐匹克隆、賴諾普利氫氯噻嗪片等20多個化學制劑。
2015年通過收購增資布局生物藥,到2018年正式將天士力生物獨立,也正式形成中藥、化學藥、生物藥協同發展的初步格局,2019年開始砍掉一些不必要的板塊,聚焦發展這三大塊。
當天士力的發展版圖躍然紙上,其出售目的也一目了然。
02 多元業務與董事長的醫藥“帝國”
3月23日,麗珠集團公布了2020年年報。與此同時,其母公司健康元也發布關于麗珠集團7.24億元收購天士力所持有的天津同仁堂40%的股份。
交易完成后,麗珠集團可在中藥業務發展方面與天津同仁堂進行一定的協同,同時可以通過其現金分紅或IPO上市等方式實現相應的投資收益。
公告發出后,眾說紛紜,有人質疑麗珠為何不專注創新藥?有人覺得利好健康元,這又是朱保國的一次明智投資……
事實上,作為Big Pharma,麗珠集團誠然看到了創新藥紅利,但曾經的“榮耀”原料藥和中藥板塊并不與創新沖突,“大健康”產業的全能選手或許才是其真正的布局。
麗珠集團年報顯示,2020年總營收105.2億元,其中化學制劑業務占比超過50%,原料藥業務占比23.32%,中藥占比11.54,診斷與試劑占比13.22%。在化學制劑中,消化道與促性激素分別占總營收的23.63%以及18.27%。
顯然化學制劑是麗珠集團的業績主要來源,其在年報中也指出,“本集團已經駛入創新驅動發展的全新階段。創新藥艾普拉唑系列產品、以及高壁壘復雜制劑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持續高增長。”
眾所周知,1.1類新藥艾普拉唑一直是麗珠集團的王牌產品。2020年艾普拉唑系列產品也是撬動其業績的主要動力,疫情影響下,麗珠維三聯和麗珠得樂雙雙銷售額下滑的情況下,艾普拉唑全年銷售額17.65億元,同比增長81.2%。
艾普拉唑作為首個本土企業自主研發的質子泵抑制劑,2019年通過國談降價40%進入醫保目錄,而其競品奧美拉唑和泮托拉唑也是年初集采的涉及品種。可見,年銷售額近20億元的艾普拉唑的市場增量空間仍存在想象空間。
在化學制劑方面,除了艾普拉唑,麗珠集團還有多個創新產品在研,其中進展最快的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已經進入臨床III期。
那么,創新產品帶來如此巨大增長的情況下,真的如股民質疑的那樣沒有專注創新藥嗎?
事實并非如此。
除了化學制劑,原料藥、中藥、試劑以及生物藥方面,麗珠集團都進行了“分明”的布局。
天眼查數據顯示,麗珠集團下設了多家控股子公司,原料藥、中藥、試劑以及生物藥業務都分屬各子公司。譬如麗珠集團控股的麗珠制藥、新北江以及福州福興都是原料藥企業。
試劑業務則掌握在子公司麗珠試劑手中,股權占比39.43%。年報顯示,麗珠試劑2020年營收13.93億元,麗珠集團的試劑業務全年總營收13.83億元。麗珠集團已經于2020年8月宣布其分拆A股上市。
備受外界關注的麗珠集團的單抗生物藥布局由麗珠單抗負責,年報顯示,在生物藥方面注射用重組人絨促性素已報產;重組人源化抗人 IL-6R 單克隆抗體注射液 III 期臨床已完成入組,即將開展報產工作;注射用重組人源化抗 PD-1 單克隆抗體胸腺癌臨床 Ib/II 期注冊性臨床試驗完成 2/3 入組。
而本次股權交易所涉及的中藥業務,麗珠集團原本擁有兩家控股子公司光大制藥和利民制藥廠。
再來看麗珠集團中藥業務的具體產品,子公司利民制藥廠的大品種參芪扶正注射液,2020年受疫情影響總銷售額6.06億元,同比下滑25.81%,而光大制藥的抗病毒顆粒銷售額4.62億元,同比增長52.02%。
麗珠集團7.24億元收購40%股權的天津同仁堂主要產品為腎炎康復片、血府逐瘀膠囊和脈管復康片等中成藥,可發揮一定協同作用。
麗珠集團如此布局實際上離不開其董事長朱保國的影響。天眼查數據顯示,健康元擁有麗珠集團23.43%的股權,健康元最大股東深圳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的實控人則是朱保國,股權占比90%。
上世紀90年代依靠“太太口服液”發家的朱保國在迄今的20年間通過大肆并購完成了他的醫藥“帝國”,1997年收購海濱制藥進入抗生素領域,2004年其抗生素產品美羅培南占據了國內半數市場,健康元也借此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基地。
2001年上市后,健康元的前身太太藥業融資17億元,2002年就以4.27億元獲得了麗珠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席位,朱保國曾回憶,“這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一件事,比太太藥業上市還讓我興奮。”
業務多元的麗珠集團并未讓朱保國停滯并購腳步,2007年朱保國又砸下6億元進軍環保酶法(生物發酵)工藝生產7-氨基頭孢烷酸(頭狍菌素的原料)。2012年又將目光投向吸入制劑,設立上海方予和健康元呼吸等子公司,布局了復方異丙托溴銨和鹽酸左旋沙丁胺醇等大品種呼吸科吸入制劑。
從麗珠醫藥和天士力的交易中抽離出來,2020年疫情的難或許讓更多公司明白了未來發展之道,隨著競爭的加劇,傳統藥企需要剝離和收購來完成快速轉型,新創企業需要資金來支持發展。所以不管是傳統藥企為轉型去并購國內初創藥企,還是生物新貴橫向擴張去收購初創藥企或與傳統藥企聯合,未來幾年必將波濤洶涌,“大魚”也必將乘風破浪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