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不都一樣嗎?不如捐獻出來救助別人,或者用于醫學研究。”7月1日,當記者走進四川省達州市中心醫院住院部的一個房間,看見達縣石體鎮磨山村農民工嚴亮正在接受輸液治療。身患擴張型心肌病的嚴亮,已是第三次因病發作入院治療。他決定死后捐獻所有器官。
“正是因為深感生命可貴,我才萌發了死后捐獻出所有器官的想法。”他平靜地說。
今年28歲、出生農家的嚴亮,曾經有過許多夢想。他不到20歲,就出川到廣州、福州、廈門等地打工,先后干過廚師、汽車駕駛和水電安裝等活計。但就在生活慢慢好起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到了他身上。
2002年,正在福州打工的嚴亮,突然感到身體出現胃脹、心衰、腿腫等極度不適,回到老家在達縣人民醫院一檢查,被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從此,他只得在家治療,但卻不見病情好轉。
2005年7月,嚴亮再次因身體異常被送到達州市中心醫院,這次被新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
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李孟玲告訴記者,擴張型心肌病又稱充血性心肌病,以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為基本特征,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疾病。正常人的心臟只有自己拳頭大,而嚴亮的心臟已有他的兩個甚至3個拳頭那么大。如果繼續治療,能延長一兩年或更長時間的生命。但如不治療,隨時都有可能死去。
“每一次發病,住院治療費用多的要七八千元,少的也要四五千元。”嚴亮的父親嚴志明憂愁地告訴記者,全家不僅花光了所有積蓄,而且還欠下了五六萬元的債務。“家里能賣的都賣了,只想治好病。”
由于嚴重的經濟負擔,去年10月,嚴亮的妻子帶著3歲的兒子離他而去。但在記者面前,嚴亮并沒有流露出對妻子的絲毫責怪,相反還感謝妻子在他“危難”時擔負起撫養兒子的義務和責任。
一次次的病痛折磨,使嚴亮體會到生命的脆弱,也萌發了自己該做點什么的想法。“我要是走了,請把我的眼角膜、耳膜等所有有用的器官,捐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心臟,可以捐給科研機構。”
今年5月的一天,當嚴亮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年邁的父母時,遭到了雙親的堅決反對。但嚴亮持續不斷地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終還是說服了兩位老人。
“要說不心痛那是假的,但他愿意那樣做,也許能對社會有點貢獻。”理解了兒子意愿的嚴志明,老淚縱橫地對記者說。
6月6日,達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應邀來到嚴亮家中,為他送去眼角膜和遺體捐獻申請書,幫助他完成了捐獻意愿。達縣紅十字會有關人士稱,這是他們完成的首例眼角膜和遺體捐獻登記。
“他這是在追求讓死亡具有另一種存在意義。”陪同記者采訪的達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覃才峪感慨地說,自己為本縣有這么一位坦然面對生死、具有博大愛心的農民工感到驕傲和自豪。他為嚴亮送上了2000元醫療救助金。(記者高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