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聽取了中國執法檢查組關于食品安全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食品安全法》修訂施行后,我國食品安全整體狀況明顯好轉,2015年食品抽樣合格率為96.8%,比2014年提高2.1個百分點。然而,當前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婆婆”多,疲于應付這次執法檢查是在《食品安全法》修訂實施半年多的時候開展的,也是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施行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第3次執法檢查。檢查涉及天津、內蒙古、黑龍江等10個省(區、市)。檢查中,有關方面反映,自2015年以來,部分市(縣)將新組建的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與工商、質檢、物價等部門合并為“多合一”的市場監管局。基層建立了市場監管部門,上一級仍是食品藥品監管、工商、質檢等部門,上級多頭部署,下級疲于應付。基層監管執法能力薄弱,存在硬件差、軟件弱的問題。基層監管部門存在專業人才匱乏,人員結構相對老化,運用法律法規能力和專業判斷能力不強,技術支撐明顯不足等問題,影響了執法的效果和權威性。
檢測報告質量參差不齊。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主要存在3個方面問題:一是部分標準或標準中的重要指標缺失,一些食品安全標準缺少限量值或配套檢驗方法與規程;二是部分標準中存在非食品安全標準,不便于作為依據開展監督執法;三是部分食品安全標準標齡較長,有些食品添加劑標準需要及時補充,有些標準存在交叉重復,個別標準水平偏低,部分產品生產技術改變,不能滿足安全需要。報告指出,我國當前食品檢驗檢測能力不足,有16個省份食品檢驗資源尚未劃轉或者劃轉不到位,全國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內承擔食品檢驗職能的921家檢驗機構,有一半左右尚未取得食品檢驗機構資質。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存在重復建設,同一區域內各級各類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實驗室并存,部分高校、科研機構檢驗資源存在閑置浪費現象。此外,執法檢查小組在福建省、四川省發現,目前檢驗檢測服務逐漸市場化,許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運作經費源于政府招投標等方式的購買服務和有償接受企業的委托檢測,有的甚至以有償市場服務為主,檢測的工藝性、權威性受到影響。一些地方反映,惡性低價競爭和虛假報告等問題已經出現。網絡訂餐暴露監管空白。報告反映,全國食品生產經營行業有許可證的企業有1185萬家,另外還存在眾多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監管難度很大。從查處的一系列大要案來看,一些地方政府領導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不夠、責任落實不夠,必須對食品安全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有充分認識并積極應對。網絡訂餐等新興食品業態興起,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暴露出第三方網絡平臺把關不力、無證照商家入網經營、衛生環境難保證、送餐過程隨意等監管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