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約有80%的慢性疼痛患者尚未獲得足夠的藥物鎮(zhèn)痛治療。這不僅導致患者承受巨大痛苦,而且可能引發(fā)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造成自殺、自殘等社會問題。長期未能有效治療的慢性疼痛患者將影響中國社會幸福指數的提升。
這是北京大學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研究員徐國柱教授在新一輪研討會上的新觀點。他稱,中國近20年來已推出幾十種新型鎮(zhèn)痛藥,其品種已與國際接軌,可完全滿足國內患者的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多次調整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生產、供應和使用的法規(guī),以確保藥物管控,但目前疼痛病人的治療現(xiàn)狀并不理想。
根據徐教授提供的臨床資料,超過60%的癌癥患者伴有的中重度疼痛、帶狀皰疹患者的長期劇烈神經痛以及中老年性骨痛都嚴重影響生存質量,甚至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傷害。70%以上晚期癌癥患者的最大痛苦就是疼痛。而發(fā)達國家非常重視疼痛的治療,嗎啡已成為平常止痛藥物。慢性疼痛患者可獲持續(xù)數年的嗎啡治療,患者每天使用嗎啡最多已達27克。徐教授透露,發(fā)達國家使用嗎啡、可待因等鎮(zhèn)痛藥物的量都遠高于中國:澳洲醫(yī)用嗎啡年消耗量是中國的160倍,英國是中國的133倍,法國是中國的98倍;醫(yī)用可待因的消耗量,澳洲是中國的327倍,英國是中國的197倍,法國是中國的153倍。
徐教授認為,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并非國人比外國人更能忍痛,而是使用止痛藥的觀念問題。許多人把止痛藥誤解為“毒品”,因怕“上癮”而不敢使用。但事實上,常用的嗎啡、可待因等阿片類制劑屬于受管制麻醉鎮(zhèn)痛藥,其成癮的發(fā)生率僅為萬分之四到六,而且從技術上完全可避免成癮。然而,由于基層醫(yī)生對止痛類藥品存在誤解,使用阿片類藥物時謹小慎微,普遍存在“院長不敢放權、科室醫(yī)生不敢開藥、藥房不敢給藥的情況”。
因此,徐教授呼吁,止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將影響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提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必須改變80%的中國患者遭受慢性痛苦卻不能得到足夠治療的局面和“止痛藥是毒品”的錯誤觀念。與此同時,必須加強對基層醫(yī)生和醫(yī)學院校的相關培訓,開展科普教育,以促進公眾對疼痛治療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