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器械市場期待更具體的政策出臺,為非醫療用的保健器械類產品的產業和市場發展給予積極的促進作用和保障。在8月22日于北京召開的《中國保健協會器械類保健用品分會工作會議》上,以廣東紫薇星實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批大型保健用品生產企業呼吁,應將家用保健器械納入國家產業支持的范圍。家用保健用品市場發展空間大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家用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176.6億元,年增速超過30%,2014年可達到290億元,2015年將達到420億元。目前,我國的家庭醫療器械主要包括家用治療儀、家用檢測器械、家庭保健器械、家用護理康復器具四大類。其中,家用治療儀包括家用頸椎腰椎牽引器、牽引椅、助聽器等;家用檢測器械包括體溫計、血壓計、血糖儀等;家用保健器械包括電動按摩產品系列、空氣凈化器、加濕器等;家用護理康復器械包括功能床、睡眠儀、制氧機等。
“實際的市場規模應該要比這大得多”,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家用醫療器械并沒有明顯的政策給予分界,有些以醫用醫療器械產品審批的用于康復的產品實際上是在家庭環境中使用,如廣東紫薇星實業有限公司的多功能理療儀等產品以醫療器械進行注冊,但是,其也屬于家用保健用品,在家庭中廣泛使用,在統計及行業管理上卻沒有明確的分類。
張鳳樓說,“中國保健協會要為這一產業發展提供戰略支撐和頂層設計”。事實上,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后,老年人口增長快速,對家庭醫療器械的需求在相應增加;同時,我國也在進行城市化建設,未來將有3億多的農村人口成為城市市場活躍的生力軍,為家用保健器械發展帶來空間;而我國作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大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大多數患者對血糖、血壓的日常監測系統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消費習慣,隨著人們對于自我健康管理的認識深入,將有更多的人會選擇通過家用醫療器械產品獲得身心健康。
政策缺失導致監管不到位。去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產業發展若干意見對于行業是一劑強心針,讓從事保健服務產品的諸多企業感受到希望。廣東紫薇星實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漢庚表示,以韓國和日本的經驗看,保健產品的市場發展與國家宏觀政策緊密相關。他們跟蹤了日本保健器械市場近5年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日本的健康產品與醫保對產業的支持呈現正相關關系,在醫保報銷比例多的年份,保健器械的市場產值高。
“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借鑒日韓先進的產業管理經驗,給予家用保健器械用品這一新興市場更多激勵政策”。康亦健集團有限公司的產品既有獲得國家藥監局審批的醫療器械產品,也有為家庭服務的保健醫療器械產品,作為康亦健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潘峰教授對于國家醫療器械政策及市場有著深入的了解,他指出,目前制約家用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瓶頸在于,其一,盡管國家針對醫療器械管理的政策法規已較為完善,但是,對家用醫療器械產品還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產品不知應該歸屬于醫療器械還是家用保健類,在申報審批等環節上處境尷尬,產業鏈沒有形成,沒有行業歸屬感;其次,產業政策支持及產品的監管和市場都存在缺位現象,比如,家用健康器械產品是否能夠進入醫保;哪些廣告能夠上哪些不能上,均沒有法規來做支撐,行業發展難以深入,缺乏安全感;其三,因為歸屬不明,家用保健器械的行業標準難以出臺,銷售渠道混亂,導致假冒偽劣產品亂象橫生,直接影響了產業整體發展;其四,國家和地方在管理政策上存在較大差異,致使各個地方對于銷售家用保健器械產品的態度和政策存在相互牽制,導致企業無所適從;其五,產品品牌很難做大,產業規模很難形成,難以形成合力對付跨國資本進入。
“保健產業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了,我們強烈希望能夠建立家用保健器械用品的法律法規,在社會上給予相應的產業定位,使得保健器械也能夠‘登堂入室’,名正言順地獲得發展”,潘峰教授說。
行業協會將引領產業發展。家用保健器械用品作為保健用品市場一個主要組成部分,目前存在法律法規缺失,管理主體缺位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產業發展。中國保健協會器械類保健用品分會剛剛上任的會長車志軍就此表示,新成立的協會將廣泛開展調研,認真聽取各位行業專家和企業家意見,對家用保健器械用品進行定義分類,建立標準和規范,形成行業發展藍皮書,盡快形成有序的規范化管理,促進產業正向發展,并為行業內企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