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制藥巨頭們紛紛調整業務以應對壓力。一些知名藥企如賽諾菲宣布將縮減約6000人,以節約發展資金。小型藥企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人員精簡更為頻繁。賽諾菲的CEO Paul Hudson 宣布,他們正在擁抱數字化變革,精簡產品組合,與地理上的合作伙伴合作,以平衡和減少基礎設施,同時改善藥物的可及性。
此外,輝瑞預計在疫情結束后,將減少其在美國的銷售人員。輝瑞正更關注創新,并將在逐漸數字化趨勢下改變與醫療業務人員的互動方式。
創新藥企的調整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斷臂求生。輝瑞的 PD-1 產品線有300 多名員工將全部內部轉崗或被裁撤。禮來預計其信迪利單抗產品將從大醫院擴大到中中小型醫療機構,與信達重新分工。
近年來,制藥行業受到疫情、核心產品專利懸崖等因素的影響,跨國藥企業績壓力相對較大,架構調整、人員變動頻繁。節約資金、謹慎選擇業務發展方向是必然選擇。
以恒瑞醫藥為例,自2018年以來,恒瑞進入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仿制藥共有28個品種,中選18個,中選價平均降幅72.6%,對其業績造成較大壓力。
在創新藥業務發展尚需更長時間的情況下,恒瑞醫藥在2021半年報中明確提到要精兵簡政。這一影響不僅涉及基層的銷售代表,2021年醫藥行業高管的變動也很常見。
國內的創新型生物醫藥行業也面臨嚴峻挑戰,同質化競爭嚴重,生物醫藥創新面臨嚴峻挑戰。新藥研發的風險較高,隨著醫藥行業資本熱度的下降,本土創新型生物藥企也終將面臨和國外創新藥企同樣的資金問題。
為了實現長遠的發展,以國內競爭的激烈程度,人員縮減或將成為不少企業最終的選擇。不過,雖然市場競爭激烈,但發展、前進仍然是醫藥行業的主旋律,這一過程中也需要很多專業人才。
調整自身能力,適應新的行業需求才能順利經過這段調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