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份,我國九部委發布了文明試點,提出試行嬰幼兒奶粉進藥店銷售。各地紛紛開始推行,近期北京市食藥監局局長張志寬透露,本市將逐步實現合格嬰幼兒配方奶粉完全進藥店銷售。這一政策對于整個行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政府將對奶粉的銷售渠道進行強制性政策規范。
相較于此前“試行”進藥店銷售的政策,這意味著政府將對奶粉的銷售渠道進行強制性政策調整,這可能對整個奶粉行業利益格局產生影響,以及市場運行和競爭機制的改變。因此,我們擔憂這一政策是否對奶粉行業的市場競爭產生過度干預的負面影響。
此外,這一政策對行業相關主體的利益影響不容忽視。從生產商來說,影響并不太大,因為奶粉需求是剛需。然而,對于經銷商而言,這一政策可能使他們的處境變得較為尷尬。
在藥店方面,大型超市顯然會受到明顯影響,而小規模的嬰幼兒商品可能會受到較大沖擊。但藥店則成為最大受益者,因為他們認為奶粉進藥店是個好事,既增加了一個新的服務項目,也增加了客流量。
然而,藥店是否成為市場所接受的唯一銷售商,目前看來并不樂觀。盡管藥店是一個全新的渠道,但奶粉銷售面臨許多問題,如結賬問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等。
此外,奶粉的質量問題并非在銷售環節就能完全解決。國家對食品和藥品的監管,應有統一規范,并對相關行業一視同仁。這一政策的出臺,可能對超市信譽度產生歧視嫌疑,事實上,藥店行業并不比超市更值得信賴。
對藥店和奶企品牌的選擇,也對品牌的市場評價構成一定干擾。這一政策宣傳似乎是學習國外奶粉安全管理先進經驗的舉措,但并非國際通例。美國、日本、德國以及中國香港等地藥店普遍存在這一銷售渠道,但這更多的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非政策強制。
強推奶粉進藥店,到底結果如何,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