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藥行業的深度全球化,美國的老大地位能否長盛不衰?
用一段話來形容當今世界藥物研發的格局非常形象:美國是龍頭;與日本和歐盟并駕齊驅;日本領先的改良創新是跟跑;中國大部分企業都是跑在后面或者落后。
全球醫藥研發格局
歐美
當然,目前醫學研究的龍頭是美國,藥物研發的龍頭還是美國。2000年,美國公司開發了世界上75種最暢銷藥物中的29種。根據PharmExec對全球處方藥銷售數據前50名的排名(見下表),反映了當前全球制藥R&D格局。在TOP 50中,美國企業數量居首,共有16家,占比32%,金額占比45%。
2018年全球制藥公司處方藥銷售額前50名
日本
現代醫學起源于西方,歐美的醫學研發占據先天優勢。二戰后,情況發生了變化,日本政府加大了對醫藥行業的科技投入。2007年,它啟動了“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五年戰略計劃”,旨在擴大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在日本的市場份額。(日本政府各部門投入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研究的資金見下表)
根據2018年全球藥企處方藥銷售額TOP50,日本企業占據10席,占比20%,成為與歐美大國并駕齊驅的制藥強國。日本醫藥工業協會的《制藥協會指南》指出,日本的新藥R&D能力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歐洲。一方面,日本新藥的研發得益于豐富的基礎研究。從日本人18年獲得18個諾貝爾獎的事實可以看出,日本的基礎研究處于世界頂尖水平。另一方面,許多日本企業成功地從仿制藥企業轉型為創新型企業,如中外制藥公司、武田制藥公司、安泰萊、第一三工公司、小葉制藥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新藥并不都是自主研發的,很多新的有效成分依賴于從國外引進,這也是值得發展中的中國借鑒的。
印度
印度制藥業半個世紀以來持續強勁增長,生產的藥品數量居世界第三,是不折不扣的仿制藥大國。盡管印度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有利于本土企業的專利制度,盡管有國際專利保護法,但在制藥行業全球化的過程中,印度擁有良好的化學專業知識和技術人才。此外,它有很強的能力,以證明質量體系的文件和檔案。更重要的是,印度積極迎接發達國家標準化體系的市場挑戰,通過采取醫藥產業的成熟和具有成本競爭力的藥物等措施,彌補印度落后的基礎設施。
除了非專利制劑,印度還有大量的原(輔)藥供應。從下圖可以看出中國、印度、美國、歐洲的藥企在美國持有DMF的量。從DMF申報來看,2000年以來,特別是2010年以后,中國的DMF量一直在逐年增加,但印度持有的DMF量與中國仍有差距。
中、印、美國和歐洲制藥公司持有的美國DMF歷年數量比較
雖然技術進步了,人類對微生物系統的認識也更深了,但藥物發現仍然是一個相對“漫長、昂貴、復雜、低效”的過程。R&D創新藥物投入巨大,發現率極低,很難在單一的全國市場獲得高回報。一個好的創新藥物必須瞄準全球市場,甚至R&D和生產都是通過全球合作進行的。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醫藥產品管理局正式加入ICH,這意味著國內藥物研發逐漸與歐美接軌,開始了走向國際化的良好開端。在國內,藥品評價和app的改革